元代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渊源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外来造像样式对藏传佛教雕塑的影响 | 第11-18页 |
一 巴基斯坦地区斯瓦特造像 | 第11-13页 |
二 克什米尔佛教造像 | 第13-15页 |
三 尼泊尔佛教造像 | 第15-17页 |
四 东印度佛教造像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汉地传统造像样式对藏传佛教雕塑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元代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风格流派及造型特点 | 第19-37页 |
第一节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总体特征 | 第19-26页 |
一 丰富的内容题材 | 第19-20页 |
二 独特的供养形式 | 第20-22页 |
三 严格的造像仪轨 | 第22-23页 |
四 多样的造像材质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元代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 第26-29页 |
一 汉传佛教入藏与藏传佛教的东渐 | 第26-27页 |
二 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与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兴盛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元代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风格流派 | 第29-34页 |
一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诸多流派 | 第29-32页 |
二 尼泊尔风格对元代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三 阿尼哥与“西天梵相”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元代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造型特点 | 第34-37页 |
一 整体简约、概括,形式感强 | 第34-35页 |
二 细节生动、具体,表现力强 | 第35-36页 |
三 造型优雅、曼妙,艺术性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元代“梵式”造像与汉地传统佛教造像的异同 | 第37-57页 |
第一节 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分析 | 第37-43页 |
一 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概述 | 第37-38页 |
二 域外造像样式对飞来峰“梵式”造像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三 飞来峰“梵式”与“汉式”造像的形式特点比较 | 第39-43页 |
第二节 北京居庸关过街塔云台石刻分析 | 第43-50页 |
一 建筑简介 | 第43-44页 |
二 文献考证 | 第44-45页 |
三 艺术解析 | 第45-50页 |
第三节 山西地区元代寺庙彩塑造像分析 | 第50-57页 |
一 山西地区元代寺庙彩塑作品概述 | 第50-51页 |
二 洪洞县广胜寺元代彩塑 | 第51-53页 |
三 新绛县福圣寺元代彩塑 | 第53-57页 |
第四章 元代汉地佛教雕塑与藏传佛教雕塑的审美差异 | 第57-62页 |
第一节 元代汉地传统佛教雕塑的审美特性 | 第57-58页 |
一 佛教雕塑艺术的汉化进程 | 第57-58页 |
二 元代汉地佛教雕塑的审美特性及成因 | 第58页 |
第二节 元代藏传佛教雕塑的审美特性 | 第58-62页 |
一 神性高于人性的艺术表现 | 第59-60页 |
二 注重工艺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注释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图(彩页) | 第67-8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