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基于微卫星和线粒体COI的红棕象甲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前言第10-17页
   ·分子标记技术第10-13页
     ·微卫星分子标记第10-12页
       ·微卫星的检测原理第11页
       ·微卫星的优缺点第11页
       ·微卫星在入侵生物学中的应用第11-12页
     ·线粒体DNA第12-13页
       ·昆虫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第12页
       ·线粒体DNA的优缺点第12-13页
       ·线粒体DNA在昆虫学中的应用第13页
   ·红棕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第13-15页
     ·红棕象甲的生物学特征第13-14页
     ·红棕象甲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第14-15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5页
   ·供试虫源第17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第17-19页
     ·红棕象甲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7-18页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18页
     ·DNA纯度检测第18-19页
   ·微卫星的扩增及分型第19-21页
     ·微卫星引物筛选第19-20页
     ·微卫星荧光引物合成第20页
     ·PCR扩增体系和扩增程序第20页
     ·检测手段第20-21页
   ·线粒体的扩增及测序第21页
     ·引物合成第21页
     ·线粒体PCR反应体系第21页
     ·线粒体PCR扩增程序第21页
     ·检测手段第21页
   ·微卫星数据统计分析第21-24页
     ·种群多样性分析第21-22页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22-24页
   ·线粒体COI数据统计分析第24-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36页
   ·福建省红棕象甲种群多样性第25-26页
   ·福建省红棕象甲种群遗传结构第26-31页
   ·福建省红棕象甲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1-34页
   ·福建省红棕象甲单倍型的分布情况第34-36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6-40页
   ·福建省红棕象甲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第36-37页
   ·福建省红棕象甲的遗传结构及入侵途径第37-39页
   ·福建省红棕象甲的防治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50页
附录 红棕象甲不同地理种群色斑差异第50-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供试虫源第51-52页
   ·实验方法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红棕象甲不同色斑类型分析第52-53页
   ·红棕象甲不同地理种群色斑数量第53-55页
   ·色斑数及地理经纬度相关性分析第55-56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6-58页
附件第58-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省香蕉病原线虫种类调查与鉴定
下一篇:细胞分裂素调控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