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一) 新闻发言人 | 第12页 |
(二) 政府新闻发言人及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12-13页 |
(三)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13页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 新闻发言人的内涵、历程及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 第14-15页 |
(二)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 第15页 |
(三)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法律保障 | 第15-16页 |
(四) 新闻发言人专业素养技能研究 | 第16页 |
(五) 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新形势相结合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 第18-21页 |
一、 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 第18页 |
二、 保障公众知情权,增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有效性 | 第18-19页 |
三、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增强政府影响力 | 第19-20页 |
四、 增强政府议程设置能力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环境 | 第21-26页 |
一、 政治环境——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 第21-22页 |
二、 社会环境——公民意识与“第四权力”的影响 | 第22-24页 |
(一) 公民意识增强 | 第22-23页 |
(二) “第四权力”作用日益彰显 | 第23-24页 |
三、 地理环境——特殊地域环境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一) 民族和宗教问题复杂 | 第24页 |
(二) 群体性突发事件危害面广 | 第24-25页 |
四、 经济环境——落后经济水平与现实发展任务的影响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一、 政府方面的问题 | 第26-27页 |
(一) 政府缺乏主动公开的意识 | 第26页 |
(二) 政府信息发布“官味儿”太浓,信息量有限 | 第26-27页 |
(三) 政府新闻发布缺乏规范性,突发事件处置失当 | 第27页 |
(四) 政府对新兴媒体缺乏了解和重视 | 第27页 |
二、 社会方面的问题 | 第27-29页 |
第五章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29-47页 |
一、 确立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本质价值理念 | 第29-31页 |
(一)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要树立主动公开、以民为本的理念 | 第29-30页 |
(二)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发言人要树立以人为先的理念 | 第30-31页 |
二、 明确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及角色定位 | 第31-34页 |
(一) 议程设置视角下的舆论引导者 | 第31-32页 |
(二) “把关人”视角下的信息控制者 | 第32-33页 |
(三) 态度改变视角下的说服者 | 第33-34页 |
(四) 媒体隐性功能视角下的政府形象代言人 | 第34页 |
三、 完善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素质体系 | 第34-37页 |
(一) 政治素质 | 第35页 |
(二) 专业素质 | 第35-36页 |
(三) 心理素质 | 第36-37页 |
(四) 道德素质 | 第37页 |
(五) 民族素质 | 第37页 |
四、 完善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选拔与培训工作 | 第37-39页 |
五、 建立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监督问责机制 | 第39-40页 |
(一)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权限 | 第39-40页 |
(二)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监督问责机制 | 第40页 |
六、 完善民族地区县级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 | 第40-45页 |
(一)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布的模式 | 第41-42页 |
(二)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布的类别 | 第42-45页 |
七、 完善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运行的规章制度保障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