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及缩略词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8页 |
·J 亚型禽白血病病毒概述 | 第13-14页 |
·病原学 | 第14-20页 |
·ALV-J 的病毒形态及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ALV-J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5-18页 |
·ALV 的致病性 | 第18-19页 |
·ALV 的致肿瘤机制 | 第19-20页 |
·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宿主范围 | 第20页 |
·传播途径 | 第20-21页 |
·病理变化 | 第21-22页 |
·ALV 的诊断与检测 | 第22-25页 |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22-24页 |
·血清学检测 | 第24-25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 第25页 |
·ALV 的防治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9页 |
·材料 | 第28-30页 |
·病料来源 | 第28页 |
·SPF 鸡胚 | 第28页 |
·ELISA 检测试剂盒 | 第28页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用抗体 | 第28页 |
·成品试剂 | 第28页 |
·试验用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其他有关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方法 | 第30-39页 |
·仿土蛋鸡群临床症状观察 | 第30页 |
·泄殖腔棉拭子 ALVp27 抗原的检测 | 第30-31页 |
·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31-32页 |
·跟踪鸡群至 115 日龄进行产蛋性能调查 | 第32页 |
·115 日龄仿土蛋鸡的临床症状观察 | 第32页 |
·病理切片中 ALV-J 的抗原定位——IFA 法 | 第32-33页 |
·来自仿土蛋鸡与其父本华润土公鸡的分离株 gp85 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33-37页 |
·来自仿土蛋鸡分离株前病毒 cDNA 的提取 | 第33-34页 |
·来自仿土蛋鸡父本华润土公鸡分离株前病毒 cDNA 的提取 | 第34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4-35页 |
·PCR 产物 DNA 电泳 | 第35页 |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5-36页 |
·DNA 的连接反应 | 第3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6-37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7页 |
·菌液 PCR | 第37页 |
·质粒提取 | 第37-39页 |
·质粒 PCR 验证 | 第38页 |
·分离自仿土蛋鸡的毒株与参考毒株 gp85 基因的同源性比较 | 第38页 |
·分离自仿土蛋鸡父本华润土鸡的 ALV-J 毒株与参考毒株 gp85 基因的同源性比较 | 第38页 |
·分离自仿土蛋鸡与其父本华润土鸡的 ALV-J 毒株 gp85 基因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45 日龄仿土蛋鸡群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 第39页 |
·泄殖腔棉拭子 ALV p27 抗原检测结果 | 第39页 |
·病毒的分离鉴定——p27 抗原、ALV-J 及 REV 的 IFA 检测结果 | 第39-41页 |
·仿土蛋鸡的 CEF 上清中 ALVp27 抗原的检测结果 | 第39页 |
·仿土蛋鸡中 ALV-J 的 IFA 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仿土蛋鸡中 REV 的 IFA 检测结果 | 第40页 |
·仿土蛋鸡父本华润土鸡中 ALV-J 的 IFA 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跟踪该鸡群至 115 日龄的生产性能调查 | 第41页 |
·115日龄仿土蛋鸡的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 第41-42页 |
·病理切片中 ALV-J 的抗原定位结果——IFA 法 | 第42-43页 |
·分离自仿土蛋鸡的 ALV-J 分离株的来源探究 | 第43-46页 |
·分离自仿土蛋鸡的毒株与 ALV-J 参考毒株 gp85 基因的同源性比较 | 第43页 |
·分离自仿土蛋鸡父本华润土鸡的毒株与 ALV-J 参考毒株之间 gp85 基因的同源性比较 | 第43-44页 |
·分离自仿土蛋鸡与其父本华润土鸡的毒株之间 gp85 基因的同源性比较 | 第44页 |
·分离自仿土蛋鸡与其父本华润土鸡 ALV-J 分离株 gp85 编码的核苷酸的遗传进化树分析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仿土蛋鸡群中 ALV 的感染状态评估 | 第46页 |
·ALV 感染对仿土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 第46页 |
·IFA 法与 IHC 法对 ALV-J 鉴定结果的相关性 | 第46页 |
·仿土蛋鸡群中 ALV-J 的来源探究 | 第46页 |
·仿土蛋鸡群中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 | 第46-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创新之处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