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种质资源评价及种子质量标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太子参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研究 | 第14-39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节 太子参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相关性分析 | 第16-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2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太子参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第24-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太子参生物量与指标成分的动态分析 | 第39-48页 |
前言 | 第3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9-40页 |
2 方法 | 第40-41页 |
3 结果 | 第41-4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太子参种质资源指标成分的评价分析 | 第48-56页 |
前言 | 第4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8-4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太子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56-69页 |
前言 | 第5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2 试剂与仪器 | 第57页 |
3 方法 | 第57-5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66-69页 |
第五章 太子参种子检验规程与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 | 第69-109页 |
前言 | 第69-70页 |
第一节 太子参种子检验规程研究 | 第70-9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7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70-7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9-98页 |
第二节 太子参种子检验规程 | 第98-102页 |
1 范围 | 第98页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第98页 |
3 取样 | 第98页 |
4 净度分析 | 第98页 |
5 真实性鉴定 | 第98-99页 |
6 水分测定 | 第99页 |
7 吸水率测定 | 第99页 |
8 重量测定 | 第99-100页 |
9 生活力测定 | 第100页 |
10 活力测定 | 第100-101页 |
11 发芽试验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太子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 | 第102-10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0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0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8页 |
第四节 太子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 第108-109页 |
1 范围 | 第108页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第108页 |
3 质量分级标准 | 第108页 |
4 检验方法 | 第108-10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附录一 综述 | 第117-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附录二 农艺性状测定图片 | 第127-128页 |
附录三 遗传多样性分析图谱 | 第128-133页 |
附录四 不同种源太子参含量测定图谱 | 第133-135页 |
附录五 不同种源太子参药材外观性状 | 第135-137页 |
附录六 太子参种子检验规程及质量标准研究图片 | 第137-139页 |
附录七 致谢 | 第139-140页 |
附录八 个人简介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