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导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建构的困境 | 第10-12页 | 
| 第一章:文化哲学研究维度及其理论内核 | 第12-21页 | 
| 第一节: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三重维度 | 第12-17页 | 
| 一、作为文化学科元理论的文化哲学 | 第12-14页 | 
| 二、作为与意识哲学相对的文化哲学 | 第14-16页 | 
| 三、作为批判理论的文化哲学 | 第16-17页 | 
| 第二节:文化哲学的合理内核:主体性精神与现代性批判 | 第17-21页 | 
| 一、三重归一:文化哲学的理论内核 | 第17-19页 | 
| 二、马克思思想与文化哲学的内在一致性 | 第19-21页 | 
| 第二章: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文化哲学意蕴 | 第21-36页 | 
| 第一节:传统人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 | 第21-27页 | 
| 一、斯芬克斯之谜 | 第21-22页 | 
| 二、古希腊人学的理性灵魂模式 | 第22-24页 | 
| 三、中世纪人学的神学模式 | 第24-26页 | 
| 四、近代人学的自然主义模式 | 第26-27页 | 
| 第二节:马克思人学理论对传统人学理论的变革 | 第27-36页 | 
| 一、人性是历史地生成的 | 第28-30页 | 
| 二、阶级立场的转变 | 第30-31页 | 
| 三、“现实的人”是理论的出发点 | 第31-35页 | 
| 四、马克思人学变革的理论意义 | 第35-36页 | 
| 第三章: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文化哲学意蕴 | 第36-50页 | 
| 第一节:马克思理论视域中的现代性 | 第36-38页 | 
| 一、黑格尔的“现代性”概念 | 第36-38页 | 
| 二、马克思的“现代性”概念 | 第38页 | 
| 第二节: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 第38-44页 | 
| 一、博士论文中的现代性观点 | 第39-41页 | 
| 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 第41-43页 | 
|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资本批判 | 第43-44页 | 
| 第三节:现代性批判的文化转向 | 第44-50页 |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文化转向 | 第44-45页 | 
| 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 | 第45-46页 | 
|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 | 第46-47页 | 
| 四、后现代主义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 | 第47-50页 | 
| 第四章:马克思思想对文化哲学的建构意义 | 第50-54页 | 
| 第一节:马克思人学变革引领文化哲学研究范式 | 第50-52页 | 
| 一、研究方法:文化批判取代概念分析 | 第50-51页 | 
| 二、研究对象:“文化”取代“概念” | 第51页 | 
| 三、研究立场:“改变世界”取代“解释世界” | 第51-52页 | 
| 第二节:文化转向引领文化哲学的兴起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发表论文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