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动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及不对称变形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深部的界定 | 第15页 |
| ·巷道围岩变形基本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 ·巷道各种形式的变形与控制 | 第17-18页 |
| ·采动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及变形破坏的影响 | 第18-20页 |
| ·巷道不对称变形研究 | 第20页 |
|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2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技术措施与路线 | 第21-24页 |
| 2 深部动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变形规律 | 第24-38页 |
| ·深部动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24-31页 |
| ·未受采动影响的深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24-28页 |
| ·采动影响下深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28-31页 |
| ·深部动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及破裂区范围 | 第31-36页 |
| ·深部动压巷道围岩变形分析 | 第31-33页 |
| ·深部动压巷道围岩破裂范围 | 第33-34页 |
| ·影响深部动压巷道围岩破裂范围的主要因素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3 深部巷道变形机理及不对称变形特征 | 第38-54页 |
| ·深部巷道变形机理 | 第38-46页 |
| ·应力扩容型力学机制 | 第38-42页 |
| ·结构变形型力学机制 | 第42-45页 |
| ·巷道围岩弱结构破坏特征 | 第45-46页 |
| ·深部巷道不对称变形特征 | 第46-47页 |
| ·圆形巷道开挖过程中次生应力分布规律 | 第47-52页 |
| ·实例分析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4 动压影响下巷道不对称变形数值模拟 | 第54-74页 |
| ·FLAC数值软件简介 | 第54-56页 |
| ·FLAC软件简介 | 第54页 |
| ·FLAC的基本原理 | 第54-56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 ·屈服准则及参数选取 | 第56-57页 |
| ·建立模型 | 第57-59页 |
| ·边界条件 | 第59页 |
| ·模拟方案 | 第59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72页 |
| ·巷道开挖前应力位移分布 | 第59-60页 |
| ·巷道开挖前半段应力位移分布 | 第60-65页 |
| ·巷道开挖后半段应力位移分布 | 第65-69页 |
| ·巷道开挖过程中塑性区的变化 | 第69-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5 工程实践及分析 | 第74-84页 |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74页 |
| ·观测内容及方案 | 第74-76页 |
| ·观测目的 | 第74-75页 |
| ·观测内容 | 第75-76页 |
| ·矿压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76-82页 |
|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76-79页 |
| ·巷道深部位移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79-80页 |
| ·锚杆压力观测及分析 | 第80-81页 |
| ·锚索压力观测及分析 | 第81-82页 |
| ·围岩应力观测及分析 | 第82页 |
| ·小结 | 第82-8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页 |
| ·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