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有关概念 | 第14-16页 |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论文设计 | 第18-20页 |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18-19页 |
·运用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创新思路 | 第20-32页 |
·我国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 | 第20-23页 |
·传统社会的“乡绅治理” | 第20-21页 |
·解放初期的“乡苏维埃” | 第21页 |
·人民公社下的“政社合一” | 第21-22页 |
·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 | 第22-23页 |
·现行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公共服务供给不合理 | 第23-24页 |
·居民参与不足 | 第24-25页 |
·文化认同出现危机 | 第25-26页 |
·资源整合乏力 | 第26-27页 |
·农村社区管理的可能性及优越性 | 第27-32页 |
·公共服务得到满足 | 第28页 |
·村民自治得到实现 | 第28-29页 |
·文化认同有所加强 | 第29-30页 |
·资源整合实现高效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 第32-40页 |
·韩国“新村运动”的有益启发 | 第32-34页 |
·韩国“新村运动”的简单概述 | 第32-33页 |
·“新村运动”的启发 | 第33-34页 |
·日本的“造村运动” | 第34-36页 |
·“造村运动”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造村运动”给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启发 | 第35-36页 |
·“华西村”在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的启示27 | 第36-37页 |
·“华西村”的主要做法 | 第36-37页 |
·“华西村”的借鉴性启发 | 第37页 |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借鉴作用 | 第37-40页 |
·城市社区管理的简要概述 | 第37-38页 |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启发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 | 第40-52页 |
·农村社区的布局 | 第40-42页 |
·农村社区布局的依据和原则 | 第40-41页 |
·我国农村社区布局实践的模式 | 第41-42页 |
·农村社区管理的组织与功能 | 第42-44页 |
·社区党组织 | 第43页 |
·村民委员会 | 第43页 |
·公共事务管理组织 | 第43页 |
·社区内部组织 | 第43-44页 |
·社区外部的活动主体 | 第44页 |
·社区管理模式下的制度安排 | 第44-47页 |
·公共服务的供给制度 | 第45页 |
·资源配置与整合制度 | 第45-46页 |
·文化构建的制度安排 | 第46-47页 |
·农村社区管理中的主体行为 | 第47-50页 |
·政府--社会管理的主导 | 第47-48页 |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载体 | 第48-49页 |
·村民--社会管理的主体 | 第49-50页 |
·农村社区管理的运行机制 | 第50-52页 |
·党和政府主导机制--助推器 | 第50页 |
·民主自治机制--粘合剂 | 第50-51页 |
·市场运作机制--润滑剂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