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主体的建构选择--以社区矫正性质的定性为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0. 导论 | 第11-14页 |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法 | 第12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2-13页 |
·实证研究法 | 第13页 |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 社区矫正的性质 | 第14-27页 |
·国外对社区矫正性质的认定 | 第15-18页 |
·国内对社区矫正性质的认识 | 第18-22页 |
·试点工作中的社区矫正性质认识 | 第19-20页 |
·四部委的认识 | 第20页 |
·学术界对社区矫正性质的认识 | 第20-22页 |
·社区矫正性质之我见 | 第22-27页 |
·社区矫正性质的三个基本特性 | 第22-24页 |
·社区矫正性质三个层次的含义 | 第24-27页 |
2. 社区矫正性质与国家职能机构的关系 | 第27-30页 |
·国家机关设置的职能性 | 第27-28页 |
·社区矫正性质的权力属性 | 第28页 |
·社区矫正性质的权力属性与国家职能机构的内在联系 | 第28-30页 |
3. 我国官方社区矫正性质认定的不足 | 第30-32页 |
4. 我国现行社区矫正主体的分类 | 第32-36页 |
·权力主体与辅助主体 | 第32-33页 |
·执法主体与执行主体 | 第33-36页 |
5. 现行社区矫正主体建构的困境 | 第36-39页 |
·执法主体的乏力 | 第36-37页 |
·执行主体的疲惫 | 第37-38页 |
·辅助主体的缺失 | 第38-39页 |
6. 社区矫正主体建构与完善的选择之路 | 第39-50页 |
·社区矫正的性质对主体建构的选择 | 第39-43页 |
·我国社区矫正主体的建构与完善 | 第43-50页 |
·建构与社区矫正性质相适应的主体 | 第43-45页 |
·解决主体建构的立法障碍 | 第45-46页 |
·强化辅助主体与权力主体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完善执行机构的设置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