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7-14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一)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教育的研究 | 第8-10页 |
(二) 关于道德接受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 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 第11-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工与公民道德接受 | 第14-24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 第14-16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 | 第14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概况 | 第14-15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 第15-16页 |
二、 接受、道德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16-20页 |
(一) 接受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道德接受的含义 | 第17-18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含义 | 第18-20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接受的原则、必要性 | 第20-24页 |
(一) 公民道德接受内涵 | 第20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接受的指导原则 | 第20-22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接受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接受现状调查分析 | 第24-32页 |
一、 调查问卷、调查对象的描述 | 第24-25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接受现状 | 第25-29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接受的积极层面 | 第25-27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接受的消极层面 | 第27-29页 |
三、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接受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一) 教育主体不清晰 | 第29页 |
(二) 被歧视与边缘群体的社会地位影响其道德认知 | 第29-30页 |
(三) 潜在的心理问题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取向 | 第30-31页 |
(四)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认识的缺失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接受的对策 | 第32-40页 |
一、 重视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性的培育 | 第32-34页 |
(一) 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地位 | 第32页 |
(二)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需要 | 第32-33页 |
(三)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体差异 | 第33-34页 |
二、 优化接受环境 | 第34-35页 |
(一) 发挥舆论导向功能,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34页 |
(二) 规范网络环境,保障主流道德信息的传播 | 第34-35页 |
三、 优化公民道德接受机制 | 第35-37页 |
(一) 优化动力机制 | 第35-36页 |
(二) 优化导向机制 | 第36-37页 |
(三) 优化保证机制 | 第37页 |
四、 拓展创新,建构良好的道德接受模式 | 第37-40页 |
(一) 明确道德接受目标,完善道德接受内容 | 第38页 |
(二) 更新教育方法,拓展实践环节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问卷)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