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生物柴油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 第14-16页 |
·生物柴油概述 | 第14页 |
·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第14-16页 |
·生物柴油产业面临的挑战 | 第16页 |
·超临界反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6-20页 |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 第16-17页 |
·超临界反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17-18页 |
·超临界反应技术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 第18-20页 |
·松香基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20-23页 |
·脂松香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 第21-22页 |
·塔尔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应用 | 第22页 |
·松香基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能与燃烧特性 | 第22-23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超/亚临界甲醇与黑松香的反应研究 | 第25-40页 |
·引言 | 第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原料与产品分析 | 第28-29页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反应温度 | 第29页 |
·反应压力 | 第29页 |
·反应时间 | 第29页 |
·黑松香/重油质量比 | 第29-30页 |
·黑松香/甲醇质量比 | 第30页 |
·搅拌转速 | 第30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原料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最优反应条件的确定与验证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GC和GC-MS分析法探讨反应历程 | 第40-51页 |
·引言 | 第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反应体系的GC和GC-MS分析 | 第42-47页 |
·超临界甲醇与黑松香反应历程探讨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枞酸与甲醇酯化反应的基团贡献法热力学分析 | 第51-62页 |
·引言 | 第51页 |
·反应体系热力学数据计算 | 第51-56页 |
·理想气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熵和摩尔等压热容 | 第52-54页 |
·不同温度下的气化潜热 | 第54-55页 |
·气态、液态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熵 | 第55页 |
·标准反应焓变、熵变、Gibbs自由能变和平衡常数 | 第55-56页 |
·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与讨论 | 第56-60页 |
·标准反应焓变、Gibbs自由能变和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 第56-58页 |
·Gibbs自由能变和平衡常数与压力的关系 | 第58-59页 |
·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超临界甲醇与黑松香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 第62-70页 |
·引言 | 第62页 |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62-63页 |
·实验条件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样品分析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动力学实验结果 | 第64-66页 |
·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 第66页 |
·反应的活化能 | 第66-67页 |
·模型检验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黑松香基生物柴油及调和燃料的理化性能研究 | 第70-82页 |
·引言 | 第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70-71页 |
·黑松香基生物柴油调和燃料的复配方法 | 第71-72页 |
·各项理化性能的检测方法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黑松香基生物柴油(BD100)的理化性能分析 | 第72-73页 |
·黑松香基生物柴油复配性能研究 | 第73-79页 |
·黑松香基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的理化性能分析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