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话语权对政府问责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一、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有利于构建责任政府 | 第13页 |
二、有利于培养公民精神 | 第13-14页 |
三、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18页 |
三、对于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 | 第19-2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9页 |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 第19页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第一节 相关基本概念 | 第21-27页 |
一、话语、话语权、网络话语权 | 第21-24页 |
二、责任、问责、政府责任 | 第24-27页 |
第二节 网络话语权影响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一、公共领域理论 | 第27页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7-28页 |
三、冲突理论 | 第28-29页 |
四、自由与秩序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网络话语权对问责影响的成因分析 | 第31-42页 |
第一节 广泛的网络话语权主体 | 第31-34页 |
一、公众 | 第31-32页 |
二、网络媒体 | 第32页 |
三、非政府组织 | 第32-34页 |
第二节 鲜明的网络话语权特征 | 第34-37页 |
一、“权利”与“权力”双重属性 | 第34-35页 |
二、表达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 第35-36页 |
三、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多样的网络话语权载体 | 第37-40页 |
一、网络化传统媒体 | 第37-38页 |
二、新兴社交媒体 | 第38-40页 |
第四节 不同的网络话语权表达 | 第40-42页 |
一、不同的表达方式 | 第40-41页 |
二、不同的表达行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政府问责难题的呈现与弥合 | 第42-48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府问责的难题 | 第42-45页 |
一、政府问责的主体难题 | 第42-43页 |
二、政府问责的法律难题 | 第43页 |
三、政府问责的观念难题 | 第43-44页 |
四、政府问责的范围难题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网络话语权对问责难题的弥合作用 | 第45-48页 |
一、对于问责主体难题的弥合 | 第45页 |
二、对于问责法律难题的弥合 | 第45-46页 |
三、对于问责观念难题的弥合 | 第46-47页 |
四、对于问责范围难题的弥合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网络话语权对政府问责的作用及影响 | 第48-59页 |
第一节 网络话语权触发推动政府问责 | 第48-54页 |
一、作用机理 | 第48-51页 |
二、实证分析—以杨达才被双规事件为视角 | 第51-54页 |
第二节 网络话语权对于政府问责的积极影响 | 第54-56页 |
一、推动官员的全面问责 | 第54页 |
二、促进官员的自律自控 | 第54-55页 |
三、刺激民主精神的生长 | 第55-56页 |
第三节 网络话语权对于政府问责的消极影响 | 第56-59页 |
一、非理性舆论聚集下的极端倾向 | 第56-57页 |
二、网络谣言传导下的群体性事件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网络话语权作用下的政府问责之路径选择 | 第59-65页 |
第一节 法律制度层面的完善 | 第59-61页 |
一、完善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 | 第59-60页 |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回应机制 | 第60-61页 |
第二节 素质道德层面的完善 | 第61-63页 |
一、加强网络话语权主体的网络素质 | 第61-62页 |
二、提升政府官员面对网络舆论的素质 | 第62-63页 |
第三节 技术人才方面的完善 | 第63-65页 |
一、提升网络技术手段 | 第63页 |
二、培养信息处理人才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