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空地区高层建筑结构抗变形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采煤活动的危害性 | 第10-14页 |
| ·对土地的损害 | 第10-11页 |
| ·对地面建筑物的损害 | 第11-13页 |
| ·对工程地质的损害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的思路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第2章 煤矿采空区与建筑物破坏关系概述 | 第19-27页 |
| ·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点 | 第19-20页 |
| ·跨落带 | 第19-20页 |
| ·断裂带 | 第20页 |
| ·弯曲带 | 第20页 |
| ·煤矿采空区的破坏机理 | 第20-21页 |
| ·采空区地表破坏规律 | 第21-23页 |
| ·地表移动盆地 | 第21-22页 |
| ·地表裂缝 | 第22-23页 |
| ·台阶状塌陷盆地 | 第23页 |
| ·塌陷坑 | 第23页 |
| ·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 第23-27页 |
| ·地表下沉的影响 | 第23页 |
| ·地表倾斜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地表曲率的影响 | 第24页 |
| ·地表水平变形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剪切变形和扭曲变形的影响 | 第25页 |
| ·建筑物破坏与地表变形的关系 | 第25-27页 |
| 第3章 对采空区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第27-33页 |
| ·概述 | 第27页 |
| ·岩土弹塑性本构关系 | 第27-31页 |
| ·岩土的弹塑性分析 | 第27页 |
| ·屈服准则 | 第27-28页 |
| ·莫尔-库仑(Mohr-Coulomb)屈服准则 | 第28-29页 |
| ·弹塑性本构方程 | 第29-31页 |
| ·ADINA 在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 ·ADINA 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31页 |
|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步骤 | 第31-33页 |
| 第4章 淮北市煤矿采空区数值模拟研究 | 第33-66页 |
| ·引言 | 第33-34页 |
| ·工程地质及开采背景 | 第34-35页 |
| ·地质情况 | 第34页 |
| ·开采情况 | 第34-35页 |
| ·计算模型的设计 | 第35-37页 |
| ·基本假设 | 第35-36页 |
| ·确定模型的几何尺寸 | 第36页 |
| ·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36页 |
| ·定义材料的属性 | 第36-37页 |
| ·划分单元网格 | 第37页 |
| ·模型建立过程 | 第37-45页 |
| ·几何建立模型 | 第38页 |
| ·定义并施加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 ·施加荷载 | 第39-41页 |
| ·定义材料 | 第41页 |
| ·定义单元组 | 第41-42页 |
| ·指定网格密度 | 第42页 |
| ·划分面单元 | 第42-43页 |
| ·模型求解控制 | 第43-44页 |
| ·模型求解 | 第44页 |
| ·模型施加初始地应力 | 第44-45页 |
| ·模型在自重作用下的初始状态 | 第45-48页 |
| ·应力分析 | 第45-46页 |
| ·位移分析 | 第46-48页 |
| ·场地在建筑物作用下的状态 | 第48-64页 |
| ·拟建 12 层的高层(3000KN/m ) | 第49-53页 |
| ·拟建 15 层的高层(3800KN/m ) | 第53-57页 |
| ·拟建 18 层的高层(4500KN/m) | 第57-62页 |
| ·三种高层荷载下地表位移对比 | 第62-64页 |
| ·建筑高层的抗变形技术措施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