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TILLING 技术 | 第11-15页 |
·诱变群体的构建 | 第11-13页 |
·TILLING 技术中的一些生物信息学工具 | 第13-15页 |
·TILLING 技术的发展 | 第15页 |
·TILLING 技术在不同植物中的应用 | 第15-20页 |
·TILLING 技术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TILLING 技术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TILLING 技术在油料作物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TILLING 技术在经济作物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京 411 突变体库构建及田间表型突变分析 | 第22-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试剂配制 | 第22页 |
·诱变方法 | 第22页 |
·M1和 M2代种植及田间调查 | 第22-23页 |
·突变群体 M1代损伤率及 M2表型突变频率计算方法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预处理效果 | 第23页 |
·EMS 对京 411 M1苗高及出苗率影响 | 第23-24页 |
·M1代表型变异类型 | 第24-25页 |
·M2代突变类型统计 | 第25-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小麦品质相关基因 TILLING 分析 | 第31-49页 |
·实验材料及目的基因 | 第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目的基因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31-32页 |
·DNA 池的构建 | 第32页 |
·目的基因片断的引物设计 | 第32-33页 |
·引物合成及特异性引物筛选 | 第33页 |
·PCR 扩增 | 第33-34页 |
·CELⅠ酶的提取及 PCR 产物酶切 | 第34页 |
·PCR 产物酶切 | 第34页 |
·酶切产物纯化 | 第34-35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5-36页 |
·图像分析 | 第36页 |
·点突变验证 | 第36页 |
·点突变密度计算 | 第36页 |
·M3代种子的表型鉴定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SSII-A、SSII-B 及 Sbe1 基因点突变分析 | 第36-39页 |
·Agp2 基因与 Waxy 基因点突变分析 | 第39-41页 |
·Pina 与 Pinb 基因点突变分析 | 第41-43页 |
·GluD3-23 基因点突变分析 | 第43-45页 |
·TEF1 基因点突变分析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9-53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EMS 诱变及 TILLING 群体构建 | 第49-50页 |
·碱基突变密度及类型 | 第50-51页 |
·不同诱变群体的突变频率比较 | 第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