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论文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 论文总体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主要概念、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 主要概念 | 第14-15页 |
2、 重点难点 | 第15页 |
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二、 当代信息技术内涵及其社会人文功能 | 第16-21页 |
(一) 当代信息技术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当代信息技术的社会人文功能 | 第17-20页 |
1、 当代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 | 第17-19页 |
(1) 增强了主体的能力 | 第17-18页 |
(2) 扩展了社会联系 | 第18页 |
(3) 有利于文化传播 | 第18页 |
(4) 有利于政治参与和民主进程 | 第18-19页 |
2、 当代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 第19-20页 |
(1) 导致人格分裂 | 第19页 |
(2) 信息泛滥,主体压力增大 | 第19-20页 |
(3) 导致正当化话语的危机 | 第20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三、 当代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的表现 | 第21-33页 |
(一) 与当代信息技术伦理相关的概念分析 | 第21-23页 |
1、 当代信息技术伦理的内涵分析 | 第21-22页 |
2、 相关概念分析 | 第22-23页 |
(二) 当代信息技术伦理问题的表现 | 第23-32页 |
1、 信息技术活动层面的伦理问题 | 第23-25页 |
(1) 赛博空间伦理的表现 | 第23-24页 |
(2) “人肉搜索”技术的伦理问题 | 第24-25页 |
(3) 黑客中的伦理问题 | 第25页 |
2、 人的发展层面的伦理问题 | 第25-28页 |
(1) 亵渎人的尊严 | 第25-26页 |
(2) 人际情感的冷漠化 | 第26页 |
(3) 主体性的丧失 | 第26-27页 |
(4) 影响主体心理和身体健康 | 第27-28页 |
3、 社会发展层面的伦理问题 | 第28-32页 |
(1) 数字鸿沟的不断扩大 | 第28页 |
(2) 信息欺诈 | 第28-29页 |
(3) 信息产权屡受侵犯 | 第29-30页 |
(4) 信息污染 | 第30页 |
(5) 信息泄密 | 第30-31页 |
(6) 信息安全的破坏 | 第31-32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四、 当代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40页 |
(一) 当代信息技术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3-39页 |
1、 信息技术自身的根源 | 第33-37页 |
(1) 技术的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理性的断裂 | 第34-35页 |
(2) “虚拟”的哲学本质使然 | 第35页 |
(3) 信息的不对称性 | 第35-36页 |
(4) 信息技术的异化 | 第36-37页 |
2、 社会原因——法制的滞后性 | 第37-38页 |
(1) 信息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道德冲突 | 第37页 |
(2) 法制的滞后性 | 第37-38页 |
3、 人为原因 | 第38-39页 |
(1) 自律性差 | 第38页 |
(2) 人类的欲望不断膨胀 | 第38页 |
(3) 信息技术研究专家角色多样化 | 第38-39页 |
(二)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五、 当代信息技术伦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40-50页 |
(一) 加强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教育 | 第40-41页 |
1、 引导自律 | 第40页 |
2、 舆论监督 | 第40-41页 |
3、 对信息技术的道德关怀 | 第41页 |
(二) 加强信息技术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建设 | 第41-43页 |
1、 建立健全网络行为道德规范体系 | 第41页 |
2、 加强信息立法 | 第41-43页 |
(三) 完善个人自律机制 | 第43-45页 |
1、 加强道德自律教育 | 第43页 |
2、 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技术伦理意识 | 第43-45页 |
(四) 从人性的角度思考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 | 第45-48页 |
1、 寻求信息技术的非存在感 | 第45-47页 |
2、 “避苦重于增福” | 第47-48页 |
(五) 责任伦理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诉求 | 第48-49页 |
1、 责任伦理的核心思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第48-49页 |
2、 提高职业人员的责任意识 | 第49页 |
(六)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