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纳西族女性化賨变迁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2-23页 |
| ·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 ·“会”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云南地区“賨”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纳西族女性与化賨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第2章 历史上的化賨及其演变 | 第23-29页 |
| ·“賨”的演变及其文化 | 第23-25页 |
| ·“賨”的演变 | 第23-24页 |
| ·“賨”的文化内涵 | 第24-25页 |
| ·传统賨与女性化寅 | 第25-29页 |
| ·近代历史上的传统賨 | 第25-28页 |
| ·历史上的女性化賨 | 第28-29页 |
| 第3章 纳西女性化賨的复兴 | 第29-38页 |
| ·调查地和调查对象 | 第29-33页 |
| ·丽江概况 | 第29-31页 |
| ·纳西族简介 | 第31页 |
| ·纳西族女性 | 第31-33页 |
| ·社会背景 | 第33-36页 |
| ·社会转型期 | 第33-34页 |
| ·旅游业的发展 | 第34-36页 |
| ·改革开放后女性化賨的复兴 | 第36-38页 |
| 第4章 当前纳西女性化賨的状况分析 | 第38-51页 |
| ·调查情况简介 | 第38-41页 |
| ·化賨的非结构性特征 | 第41-45页 |
| ·规模和范围 | 第41-42页 |
| ·组织形式 | 第42-45页 |
| ·化賨的运行 | 第45-48页 |
| ·化賨的周期 | 第45-46页 |
| ·化賨的人员构成 | 第46-47页 |
| ·賨友之间的互动 | 第47-48页 |
| ·女性化賨功能的变迁 | 第48-51页 |
| ·互助功能 | 第48-49页 |
| ·感情联络功能 | 第49页 |
| ·休闲娱乐功能 | 第49页 |
| ·文化传承功能 | 第49-50页 |
| ·社会资本功能 | 第50-51页 |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 第51-55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 ·初级群体式互动 | 第51-52页 |
| ·化賨的自我再生 | 第52页 |
|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 第52-53页 |
| ·相关讨论及思考 | 第53-55页 |
| ·初级群体呈现出衰败趋势? | 第53页 |
| ·人的再组织化 | 第53页 |
| ·重建共同体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