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第一章 抗战爆发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概况 | 第14-30页 |
| 第一节 抗战爆发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创立 | 第14-18页 |
| ·冲突抑或融合:西学东渐的影响 | 第14-15页 |
| ·我国新式美术教育的主宰者 | 第15-17页 |
| ·归国留学生任教高等艺术院校的原因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概况 | 第18-30页 |
| ·国立高等艺术院校 | 第18-26页 |
|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 第19-21页 |
|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 第21-24页 |
| ·中央大学艺术系 | 第24-26页 |
| ·私立高等艺术院校 | 第26-30页 |
| ·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抗战时期高等艺术院校的内迁 | 第30-50页 |
| 第一节 高等艺术院校内迁大后方的原因 | 第30-34页 |
| ·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32页 |
| ·大西南浑厚的文化为高等艺术院校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 第32-33页 |
| ·大后方地理优势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提供了有效保障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抗战时期高等艺术院校内迁的过程 | 第34-50页 |
| ·国立高等艺术院校内迁 | 第36-45页 |
| ·私立高等艺术院校内迁 | 第45-50页 |
| 第三章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美术教育的情况 | 第50-73页 |
| 第一节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 | 第51-53页 |
| ·美术教育新格局的形成 | 第51-52页 |
| ·“抗日救亡”教育观念的主导 | 第52-53页 |
| 第二节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活动 | 第53-58页 |
|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 | 第53-55页 |
|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活动 | 第55-58页 |
| 第三节 内迁高等艺术院校师生战时的生活状况 | 第58-61页 |
| ·战时内迁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生活之一章 | 第59-60页 |
| ·学生的生活状况 | 第60-61页 |
| 第四节 抗战后期美术教育的社会实践 | 第61-67页 |
| ·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 | 第63-64页 |
| ·走向抗战第一线的战地写生队 | 第64-65页 |
| ·走向乡村,走向民众 | 第65-67页 |
| 第五节 内迁高等艺术院校及师生战后发展状况 | 第67-73页 |
| ·内迁高等艺术院校战后回迁及发展 | 第67-69页 |
| ·战后的内迁高等艺术院校教师 | 第69-70页 |
| ·战后的内迁高等艺术院校学生 | 第70-73页 |
| 第四章 战时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思考 | 第73-84页 |
| 第一节 战时美术教育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 第73-78页 |
| ·对传统美术教育中“教”与“学”观念的新阐释 | 第73-75页 |
| ·战时和战前美术教育情况的比较 | 第75-78页 |
| 第二节 战时美术教育引发对我国当前美术教育的思考 | 第78-84页 |
| ·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 | 第78-80页 |
| ·对我国战后及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 第80-84页 |
| 结语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