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技术经济分析及评价理论综述 | 第15-19页 |
·技术经济分析及评价的概念 | 第15页 |
·技术经济分析及评价的原则 | 第15-16页 |
·技术经济分析及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经济分析及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辽阳后堡 66kV 输变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22页 |
·电力系统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辽阳地区电力系统现状 | 第19页 |
·刘二堡地区电力体系现状 | 第19-20页 |
·电力负荷预测 | 第20-21页 |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4章 辽阳后堡 66kV 输变电项目方案设计及技术分析 | 第22-39页 |
·建设规模 | 第22页 |
·变电站规模 | 第22页 |
·线路规模 | 第22页 |
·接入系统方案 | 第22-25页 |
·站址选择 | 第25-26页 |
·拟选站址概况 | 第25页 |
·站址水文气象条件 | 第25页 |
·站址其他条件 | 第25-26页 |
·电气一次部分 | 第26-28页 |
·电气主接线 | 第26页 |
·电气总平面布置 | 第26页 |
·电气设备选择 | 第26-27页 |
·照明装置 | 第27-28页 |
·电缆设施 | 第28页 |
·电气二次部分 | 第28-33页 |
·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第28页 |
·调度自动化 | 第28-29页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第29页 |
·元件保护 | 第29页 |
·系统通信 | 第29-33页 |
·站区规划和布置 | 第33-35页 |
·总体布置 | 第33-34页 |
·建筑规模及结构 | 第34页 |
·供排水系统 | 第34-35页 |
·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 | 第35页 |
·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系统 | 第35页 |
·送电线路部分 | 第35-38页 |
·路径方案 | 第35页 |
·导线及地线 | 第35-37页 |
·杆塔及基础 | 第37-38页 |
·建设方案及技术分析总述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辽阳后堡 66kV 输变电项目经济性分析 | 第39-46页 |
·辽阳后堡 66kV 输变电项目投资估算 | 第39-41页 |
·投资估算说明 | 第39-40页 |
·投资估算结果 | 第40-41页 |
·辽阳后堡 66kV 输变电项目投资分析 | 第41-44页 |
·辽阳后堡 66kV 输变电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 第44-45页 |
·盈利能力分析 | 第44-45页 |
·清偿能力分析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6章 辽阳后堡 66kV 输变电项目技术经济综合评价 | 第46-55页 |
·输变电项目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6-47页 |
·辽阳后堡 66kV 输变电项目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7-50页 |
·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7-49页 |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9-50页 |
·基于 AHP 的辽阳后堡 66kV 输变电项目技术经济综合评价 | 第50-54页 |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51页 |
·技术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2页 |
·技术综合评价模型及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及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