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城市内涝成因研究 | 第13-14页 |
| ·城市雨洪模型 | 第14-17页 |
|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 | 第17-19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广州市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分析 | 第21-33页 |
| ·广州市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 第21-24页 |
| ·自然因素 | 第21-22页 |
| ·人为因素 | 第22-24页 |
| ·广州市城区短历时强降雨序列特征分析 | 第24-32页 |
| ·短历时暴雨序列分析 | 第24-26页 |
| ·短历时暴雨频次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 ·短历时降雨强度的 M-K 趋势检验 | 第27-28页 |
| ·短历时暴雨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小波分析 | 第28-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城市雨洪模型 INFOWORKS CS 简介 | 第33-40页 |
| ·InfoWorks CS 概述 | 第33-34页 |
| ·InfoWorks CS 主要的计算模块 | 第34-37页 |
| ·降雨—径流模块 | 第34-36页 |
| ·管流模块 | 第36-37页 |
| ·InfoWorks CS 建模所需的基础数据 | 第37页 |
| ·集水区参数 | 第37-39页 |
| ·产流模型参数 | 第37-38页 |
| ·汇流模型参数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广州新河浦社区雨洪模型建立 | 第40-63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0-42页 |
| ·模型构建过程 | 第42-52页 |
| ·资料收集 | 第42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42-45页 |
| ·InfoWorks CS 建模 | 第45-52页 |
| ·运行模拟 | 第52-55页 |
| ·创建降雨事件 | 第52-55页 |
| ·运行界面设置 | 第55页 |
| ·模型主要影响参数 | 第55-56页 |
| ·模拟结果 | 第56-62页 |
| ·中大 20010627 次降雨模拟结果 | 第56-57页 |
| ·中大 20050527 次降雨模拟结果 | 第57-58页 |
| ·不同重现期不同历时模拟结果 | 第58-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雨洪利用技术效应评估 | 第63-75页 |
| ·雨洪利用技术 | 第63-64页 |
| ·社区雨水水量平衡分析 | 第64-65页 |
| ·年均可收集雨量 | 第64-65页 |
| ·需水量 | 第65页 |
| ·雨洪利用方案 | 第65-72页 |
| ·蓄水池 | 第67-69页 |
| ·下凹式绿地 | 第69-72页 |
| ·透水砖 | 第72页 |
| ·雨洪利用技术效应评估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