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9-10页 |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0-12页 |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 一、河北地区的地理环境 | 第13-19页 |
| (一)河北地区的地形、地貌 | 第13页 |
| (二)河北地区的水系 | 第13-14页 |
| (三)河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 第14页 |
| (四)1912-1966 期间的自然灾害 | 第14-19页 |
| 二、1912-1966 期间河北地区的粮食作物 | 第19-23页 |
| (一)民国时期(1912-1949)主要粮食作物 | 第19-21页 |
| 1、粟 | 第19页 |
| 2、玉米 | 第19页 |
| 3、高粱 | 第19-20页 |
| 4、大豆 | 第20页 |
| 5、甘薯 | 第20-21页 |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66)主要粮食作物 | 第21-23页 |
| 1、小麦 | 第21-23页 |
| 三、民国时期(1912-1949)的救灾食品 | 第23-36页 |
| (一)政府和民间团体所筹集的救灾食品 | 第23-27页 |
| (二)民众自发筹集的救灾食品 | 第27-33页 |
| 1、旱灾时搜集的救灾食品 | 第28-30页 |
| 2、蝗灾时搜集的救灾食品 | 第30-33页 |
| 3、水灾时搜集的救灾食品 | 第33页 |
| (三)灾后灾民补种的作物品种 | 第33-36页 |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66)的救灾食品 | 第36-50页 |
| (一)利用野生植物制成的救灾食品 | 第37-43页 |
| (二)科研机构研制的救灾食品 | 第43-45页 |
| (三)救灾食品在河北省的推广与评价 | 第45-50页 |
| 五、民国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66)时期救灾食品比较 | 第50-53页 |
| (一)救灾食品种类的变化 | 第50页 |
| (二)政府对代食品的态度 | 第50-52页 |
| (三)政府对代食品的推动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