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34页 |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3-26页 |
| ·体育院校“三结合”办学模式形成的必然 | 第13-20页 |
| ·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崭新的形势 | 第20-22页 |
| ·体育价值观:从“工具”回归到“生活” | 第22-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27-30页 |
| ·理论意义 | 第27-28页 |
| ·实践意义 | 第28-30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 ·研究思路 | 第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2 体育院校“三结合”相关研究评述 | 第34-48页 |
| ·关于“三结合”内涵及其关系的研究 | 第34-36页 |
| ·关于体育院校“三结合”实践措施的研究 | 第36-40页 |
| ·关于落实“三结合”最佳场所的研究 | 第40-41页 |
| ·体育院校“三结合”实践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第41-43页 |
| ·体育院校“三结合”实践带有明显的“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烙印” | 第43-44页 |
| ·体育院校“三结合”探索表现出多样性特点 | 第44-46页 |
| ·体育院校“三结合”探索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 第46-48页 |
| 3 训练实践中“教育、训练、科研”的关系 | 第48-58页 |
| ·对训练实践中“教育、训练、科研”进行重新审视的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 ·理论基础 | 第48-49页 |
| ·竞技体育培养体制的变化是其现实基础 | 第49页 |
|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对“训练”的重新审视 | 第49-53页 |
| ·对“训练”的重新审视是三结合的研究起点 | 第49-50页 |
| ·传统训练理念下“人”的缺失 | 第50-51页 |
| ·以人为本“训练观”的涵义 | 第51-52页 |
| ·以人为本的“训练观”是当今训练的必然选择 | 第52-53页 |
|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训练” | 第53-58页 |
| ·复合型训练团队是运动训练发展和科技进步双重推动的产物 | 第53-55页 |
| ·科学化训练指导下对科研服务的分析 | 第55-56页 |
| ·运动训练实践的需要形成“教育、训练和科研”的紧密结合 | 第56-58页 |
| 4 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训练、科研”的内涵及关系 | 第58-67页 |
| ·运动训练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训练、科研”的关系 | 第58-59页 |
| ·以体育院校为主所形成的“教育、训练、科研”的关系 | 第59-67页 |
| ·校内“三结合” | 第59-60页 |
| ·校外“三结合” | 第60页 |
| ·“教育、训练、科研”的内涵及其关系 | 第60-61页 |
| ·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内涵及关系 | 第61-63页 |
| ·体育院校“三结合”的模式 | 第63-67页 |
| 5 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运行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67-77页 |
| ·理论基础:组织系统理论 | 第67-68页 |
| ·组织系统理论概述 | 第67页 |
| ·组织系统理论系统与边界概念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67-68页 |
| ·体育院校校内“三结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68-75页 |
| ·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71-72页 |
| ·体育院校校内“三结合”外部环境分析 | 第72-75页 |
| ·体育院校校外“三结合”外部条件 | 第75-77页 |
| ·科研与训练结合的平台 | 第75页 |
| ·教育与训练结合的平台 | 第75-77页 |
| 6 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微观运行机制 | 第77-90页 |
| ·和谐管理理论:体育院校“三结合”微观机制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77-80页 |
| ·和谐管理理论简介 | 第77-79页 |
| ·和谐管理理论应用于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79-80页 |
| ·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微观机制分析 | 第80-90页 |
| ·“三结合”:“和谐主题”的判定 | 第80-82页 |
| ·和谐耦合:微观机制分析框架 | 第82页 |
| ·设计优化:“三结合”建设的控制机制 | 第82-87页 |
| ·能动致变:“三结合”办学模式形成的演化机制 | 第87-88页 |
| ·和谐耦合:“三结合”办学模式形成的双规则机制 | 第88-90页 |
| 7 北京体育大学“三结合”实践分析 | 第90-107页 |
| ·“三结合”实践成果 | 第90-105页 |
| ·科研平台:体育科学研究中心 | 第90-94页 |
| ·教育平台:“211工程”院校 | 第94-95页 |
| ·训练平台:国家训练基地 | 第95页 |
| ·其他成果:“研究生工作流动站”和“冠军班” | 第95-105页 |
| ·北京体育大学“三结合”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05-107页 |
| ·学校层面缺乏组织保障 | 第105页 |
| ·科研服务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 第105-106页 |
| ·高水平教练员型教师缺乏,体育教师缺乏良性互动和流动 | 第106页 |
| ·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或运动员学生缺乏 | 第106-107页 |
| 8 高等体育院校“三结合”建设的对策分析 | 第107-113页 |
| ·运动员和学生的统一 | 第107-108页 |
| ·运动员和学生分离的现状及原因 | 第107-108页 |
| ·实现运动员和学生统一的对策分析 | 第108页 |
| ·教练员和术科教师的统一 | 第108-110页 |
| ·教练员和术科教师分离的现状及原因 | 第108-109页 |
| ·实现教练员和教师统一的对策分析 | 第109-110页 |
| ·科研人员与学科教师的统一 | 第110-113页 |
| ·体育院校科研团队存在的不足 | 第110-111页 |
| ·以项目为突破口,组建学习型科研团队 | 第111页 |
| ·科研团队成员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协调 | 第111-113页 |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 ·论文研究结论 | 第113-114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 附录 | 第125-128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