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导论 | 第14-26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4-15页 |
二、 核心概念阐释 | 第15-19页 |
(一) 技术理性 | 第15-17页 |
(二) 生态理性 | 第17-19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四、 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一) 关于生态文明建构的理论研究 | 第22-24页 |
(二) 从生态理性和技术理性角度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 | 第24-25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一章 技术理性与生态危机 | 第26-49页 |
第一节 技术理性生成的历史考察 | 第26-30页 |
一、 古希腊时期数学化的技术理性 | 第26-28页 |
二、 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的理性思维 | 第28-29页 |
三、 近代作为文化统治的技术理性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技术理性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 第30-35页 |
一、 技术理性的基本特征 | 第30-32页 |
(一) 以机械自然观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为思想基础 | 第30-31页 |
(二) 对技术实施的对象进行分解、化约和控制 | 第31页 |
(三)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 第31-32页 |
(四) 以效益为价值评估方法,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价值形态 | 第32页 |
二、 技术理性的价值负载 | 第32-35页 |
(一) 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 第32-33页 |
(二) 对文明发展的规范作用 | 第33-34页 |
(三) 对发展观的警示作用 | 第34-35页 |
(四)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作用 | 第35页 |
第三节 生态危机的技术理性根源 | 第35-49页 |
一、 生态危机的归因与救治 | 第35-41页 |
(一) 生态危机的表现及特点 | 第35-37页 |
(二) 对生态危机根源的种种解读及应对方案 | 第37-41页 |
二、 生态危机的技术理性根源 | 第41-47页 |
(一) 技术理性的内在逻辑 | 第41-43页 |
(二) 技术理性的角色定位:工业文明社会的意识形态 | 第43-47页 |
三、 生态危机的出路:走向生态文明 | 第47-49页 |
第二章 生态文明的崛起呼唤生态理性 | 第49-70页 |
第一节 生态理性的提出及其规定性 | 第49-60页 |
一、 生态理性的缘起及内涵 | 第49-52页 |
(一) 生态理性的缘起 | 第49-50页 |
(二) 生态理性的内涵 | 第50-52页 |
二、 生态理性的特点 | 第52-53页 |
(一) 尊重自然 | 第52页 |
(二) 顺应自然 | 第52-53页 |
(三) 保护自然 | 第53页 |
三、 生态理性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53-55页 |
(一)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 第53-54页 |
(二)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 第54页 |
(三)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第54-55页 |
四、 生态理性的精神实质:和谐、互利与共生 | 第55-56页 |
(一) “和谐”精神 | 第55页 |
(二) “互利”精神 | 第55-56页 |
(三) “共生”精神 | 第56页 |
五、 生态理性的实践基础:限度生存 | 第56-60页 |
(一) 责任伦理:限度生存的伦理规约 | 第57-58页 |
(二) 消费适度与资源节约:限度生存的行动指南 | 第58-59页 |
(三) 生态安全:限度生存的目标追求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崛起呼唤生态理性的支撑 | 第60-70页 |
一、 生态文明的崛起 | 第60-64页 |
(一) 生态文明崛起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61页 |
(二)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 第61-64页 |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困境:文明形态的超前性与理性支撑的滞后性 | 第64-66页 |
三、 生态文明建构的生态理性诉求 | 第66-70页 |
(一) 生态理性的基础支撑作用 | 第66-67页 |
(二) 生态理性的规范引导功能 | 第67-68页 |
(三) 生态理性的批判建构功能 | 第68-70页 |
第三章 从技术理性走向生态理性 | 第70-99页 |
第一节 技术理性与生态理性之间的逻辑关联 | 第70-76页 |
一、 技术理性与生态理性的联系 | 第70-73页 |
(一) 本质相同:都是特殊条件下的人类思维方式 | 第70-71页 |
(二) 产生的途径相同: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71-72页 |
(三) 表征的意义相同:都是理性进步的表现 | 第72-73页 |
二、 技术理性与生态理性的不同点 | 第73-76页 |
(一) 内涵不同 | 第73页 |
(二) 思想基础的不同 | 第73-74页 |
(三) 价值追求的不同 | 第74-75页 |
(四) 终极目标的不同 | 第75页 |
(五) 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态度的不同 | 第75-76页 |
(六) 消费观念的不同 | 第76页 |
第二节 技术理性与生态理性之间的现实冲突 | 第76-83页 |
一、 传统经济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 第77-78页 |
二、 传统价值观与绿色价值观的冲突 | 第78-80页 |
三、 “单程式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对立 | 第80-81页 |
四、 传统核算方式与绿色 GDP 的差异 | 第81-83页 |
第三节 从技术理性到生态理性的途径 | 第83-99页 |
一、 理性重建的路径考察 | 第84-88页 |
(一) 从人性和人的本质角度重建理性 | 第84-85页 |
(二) 从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角度重建理性 | 第85-86页 |
(三) 从传统理性观的自我改造角度重建理性 | 第86页 |
(四) 从实践功能角度重建理性 | 第86-88页 |
二、 从技术理性到生态理性遵循的原则 | 第88-91页 |
(一) 尊重自然价值原则 | 第88-89页 |
(二) 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 第89-90页 |
(三) 坚持合理发展原则 | 第90-91页 |
三、 从技术理性到生态理性的条件 | 第91-95页 |
(一) 转变观念 | 第91-92页 |
(二) 理论引导 | 第92页 |
(三) 物质奠基 | 第92-93页 |
(四) 科技支撑 | 第93-94页 |
(五) 制度保障 | 第94页 |
(六) 实践媒介 | 第94-95页 |
四、 从技术理性到生态理性的途径 | 第95-99页 |
(一) 从“单面”思维转向系统思维 | 第95-96页 |
(二) 从单一思维转向多样性思维方式 | 第96-97页 |
(三) 从极端利己思维转向辩证思维 | 第97-99页 |
第四章 当代生态文明建构的路径选择 | 第99-141页 |
第一节 超越技术理性 | 第99-109页 |
一、 技术理性的支撑不可或缺 | 第99-103页 |
(一) 技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 | 第99-101页 |
(二) 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01-102页 |
(三) 技术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 第102-103页 |
二、 超越技术理性的可能性 | 第103-107页 |
(一) 超越技术理性的理论依据 | 第103-105页 |
(二) 超越技术理性的现实依据 | 第105-107页 |
三、 超越技术理性的路径探索 | 第107-109页 |
(一) 以自然存在论为存在前提 | 第107-108页 |
(二) 以满足人的生态生存为基本要求 | 第108页 |
(三) 以更多的伦理规约为行动指南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弘扬生态理性 | 第109-121页 |
一、 生态理性的意识性生成 | 第110-113页 |
(一) 内在观念驱动 | 第110-111页 |
(二) 生态教育推动 | 第111-112页 |
(三) 政策制度保障 | 第112-113页 |
二、 生态理性的实践性拓展 | 第113-119页 |
(一) 生态理性在实践中的具体呈现 | 第114-117页 |
(二) 生态理性实践的经验总结 | 第117-119页 |
三、 生态理性的时代化修正 | 第119-121页 |
第三节 在技术理性与生态理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 第121-128页 |
一、 平衡理想目标与现实窘境之间的矛盾 | 第121-123页 |
二、 搭建传统发展观念与绿色发展诉求之间的桥梁 | 第123-124页 |
三、 营造生态理性形成发展的多元文化支撑体系 | 第124-128页 |
第四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构的路径 | 第128-141页 |
一、 中国生态文明的当代定位 | 第128-131页 |
(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 第128-129页 |
(二) 生态文明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 | 第129-130页 |
(三) 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前提 | 第130-131页 |
二、 中国生态问题的原因追问 | 第131-136页 |
(一) 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造成的原因 | 第131-133页 |
(二) 生态理性的缺失是中国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 | 第133-136页 |
三、 中国生态文明建构的路径探索 | 第136-141页 |
(一)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理性的观念变革 | 第136-137页 |
(二)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拓展生态理性发展的疆域 | 第137-138页 |
(三) 完善生态保障制度,健全生态理性发展的体制机制 | 第138-139页 |
(四) 弘扬生态文化,营造生态理性发展的文化氛围 | 第139页 |
(五) 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夯实生态理性发展的实践基础 | 第139-141页 |
结语 | 第141-145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141-143页 |
二、 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三、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