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7页 |
| 2 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互动关系辨析 | 第17-28页 |
| ·科技传播的内涵和功能 | 第17-22页 |
| ·科技传播的内涵 | 第17-19页 |
| ·科技传播的功能 | 第19-21页 |
| ·科技传播的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 第22-24页 |
|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 第22-23页 |
|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 第23-24页 |
| ·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机理 | 第24-28页 |
| ·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互动关系图 | 第24-25页 |
| ·科技传播是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 | 第25-26页 |
| ·科技传播是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 | 第26-27页 |
| ·农村精神文明是进行科技传播的辅助手段 | 第27页 |
| ·农村精神文明是进行科技传播的动力源泉 | 第27-28页 |
| 3 辽宁省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互动的现状分析 | 第28-42页 |
| ·调查的方案设计 | 第28-30页 |
| ·选地与样本的设计 | 第28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8-29页 |
| ·预知的几点假设 | 第29-30页 |
| ·调查的统计结果 | 第30-42页 |
| ·接受调查农民的基本信息汇总 | 第30-31页 |
| ·媒介接触及传播效果分析 | 第31-36页 |
| ·选地科技传播现状相关数据 | 第36-38页 |
| ·选地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相关数据 | 第38-42页 |
| 4 辽宁省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互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2-50页 |
| ·辽宁省科技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现存问题 | 第42-45页 |
| ·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互动 | 第42页 |
| ·辽宁省科技传播未能为农村精神文明提供基础保障 | 第42-44页 |
| ·辽宁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未能为科技传播提供动力源泉 | 第44-45页 |
| ·原因分析 | 第45-50页 |
| ·农民群体长期忽略对精神世界的建构 | 第45-46页 |
| ·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不够深入 | 第46-48页 |
| ·媒介传播缺乏针对性 | 第48页 |
| ·科学共同体未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 第48-50页 |
| 5 辽宁省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互动的发展策略 | 第50-62页 |
| ·政府部门加强对科技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指导 | 第50-54页 |
| ·加大对基层科技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设力度 | 第50-51页 |
| ·加大基层教育投入力度 | 第51-53页 |
| ·提升自身建设水平 | 第53-54页 |
| ·大众媒介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重视力度 | 第54-58页 |
| ·回归“农民与科技”传播本位 | 第54-55页 |
| ·积极探索科技传播的有效传播渠道 | 第55-56页 |
| ·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准 | 第56-58页 |
| ·农民加强对自身要求 | 第58-60页 |
| ·自觉加强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 | 第58-59页 |
| ·努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 第59页 |
| ·强化自身的公民参与意识 | 第59-60页 |
| ·科学共同体应充分发挥科技传播的主力作用 | 第60-62页 |
| ·科学共同体加速内部交流 | 第60-61页 |
| ·加强与媒介的合作 | 第61页 |
| ·与相关科技组织开展交流活动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65-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