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隐喻思维下的空间信息表达和可视化查询设计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目录第13-17页
引言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3页
   ·空间隐喻与地图制图第18-26页
     ·空间隐喻第18-19页
     ·空间隐喻与地图制图第19-24页
     ·模型和隐喻第24-26页
   ·论文的理论基础第26-28页
   ·研究目标第28-29页
   ·选题的意义第29-30页
   ·论文的组织安排第30-33页
第二章 隐喻与地图语言第33-60页
   ·隐喻第33-43页
     ·隐喻的概念第33-35页
     ·隐喻的实质第35-39页
       ·替代理论第35-36页
       ·比较理论第36-37页
       ·互动理论第37-39页
     ·隐喻产生必要性第39-43页
   ·隐喻的认知科学第43-51页
     ·语言与认知第44-45页
     ·语言与隐喻第45-47页
     ·隐喻与认知第47-51页
       ·对隐喻本质的认识第48页
       ·隐喻的产生和理解第48-50页
       ·隐喻对认知的积极作用第50-51页
   ·地图语言与隐喻第51-58页
     ·地图和语言学第51-54页
     ·地图语言第54-55页
     ·地图语言的实质第55-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三章 隐喻思维的运作机制第60-81页
   ·隐喻和隐喻思维第60-70页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第62-63页
     ·隐喻和隐喻思维的关系第63-65页
     ·隐喻思维的特点第65-67页
     ·回归本体的隐喻思维第67-70页
   ·隐喻思维的运作机制第70-75页
     ·隐喻映射第70-71页
     ·隐喻思维的以知运作第71-75页
       ·图示与隐喻第71-73页
       ·隐喻映射和概念映射第73-74页
       ·映射是对应的组合第74页
       ·映射是第一性的第74-75页
   ·科学中的隐喻思维第75-76页
   ·隐喻和地理信息本体论第76-79页
     ·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第76-77页
     ·哲学本体论和科学本体论第77-78页
     ·隐喻创造了本体论第78-79页
     ·地理信息本体论第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四章 隐喻思维的空间信息表达第81-105页
   ·GIS隐喻的来源第81-83页
     ·规划隐喻第81-82页
     ·制图隐喻第82页
     ·工程隐喻第82页
     ·感知隐喻第82-83页
     ·协作隐喻第83页
   ·地图隐喻的认知第83-93页
     ·地图的隐喻识别第83-87页
     ·地图符号的隐喻分析第87-89页
     ·隐喻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第89-93页
   ·隐喻是可视化表达第93-98页
     ·用户界面隐喻的观点第93-94页
     ·隐喻是类比第94页
     ·用户友好的界面第94-97页
     ·隐喻是可视化表达第97-98页
   ·隐喻思维和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第98-101页
     ·地图与虚拟地理环境第98-99页
     ·虚拟地理环境与人机交互第99-101页
   ·空间信息可视化第101-104页
     ·GIS空间信息技术第101页
     ·空间信息的可视化第101-103页
     ·面向用户的空间信息理论第103-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五章 隐喻思维的可视化查询设计第105-128页
   ·用户标准理论的提出第105-106页
   ·可视化隐喻第106-109页
     ·数据可视化第106-108页
     ·可视化隐喻在人与数据库交互中的应用第108-109页
   ·空间信息可视化查询语言第109-121页
     ·文本查询语言第109-111页
       ·SQL查询语言第109-110页
       ·SQL语言扩展第110-111页
     ·可视化查询语言第111-114页
     ·GIS可视化查询语言第114-116页
       ·查询过程的可视化第115页
       ·查询结果的可视化第115-116页
     ·时空模型第116-121页
       ·目标和查询第116-117页
       ·可视化元素基础第117-118页
       ·算子的可视化表达第118-121页
   ·GIS的可视化环境建立第121-126页
     ·方法设计原理第121-123页
     ·用户模型设计第123页
     ·结构设计第123-125页
     ·实例第125-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28-133页
   ·总结第128-130页
   ·论文创新点第130-131页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131-133页
结束语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9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第149-151页
后记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街道渐进式选取的理论与方法
下一篇:GNSS接收机自主完备性监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