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謝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録 | 第10-13页 |
| 上编 | 第13-14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第一节《楚辭後语》研究概述 | 第13-21页 |
| 第二節 本文撰寫的意義與方法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晁補之编辑《续楚辭》《變離骚》與《楚辭後語》编訂 | 第23-51页 |
| 第一節 晁補之生平述論 | 第23-30页 |
| 第二節 晁補之《續楚辭》、《變離骚》编訂時間考、作家考、篇目考 | 第30-48页 |
| 一、编訂時間考 | 第30-32页 |
| 二、作家考、篇目考 | 第32-44页 |
| 三、可能的篇目考 | 第44-48页 |
| 第三節 《楚辭後語》编訂、成書述略 | 第48-51页 |
| 第三章 慶元黨禁與朱熹《楚辭集注》 | 第51-85页 |
| 第一節 晁補之與元祐黨禁 | 第51-54页 |
| 第二節 朱熹與庆元黨禁 | 第54-78页 |
| 一、慶元黨禁過程 | 第54-62页 |
| 二、慶元黨禁中的朱熹 | 第62-78页 |
| 第三節 《楚辭集注》中忠君、不怨君主题 | 第78-85页 |
| 第四章 《楚辭後語》文献值值及朱熹注辨析 | 第85-111页 |
| 第一節 《楚辭後語》文獻價值 | 第85-94页 |
| 一、校勘價值 | 第85-89页 |
| 二、保留了已佚的晁補之論述 | 第89-91页 |
| 三、訂“鄂君子皙”之誤 | 第91-94页 |
| 第二節《楚辭後语》朱熹注辨析 | 第94-111页 |
| 第五章 《楚辭後語》中朱熹寄懷 | 第111-143页 |
| 第一節 批判揚雄,批判屈節投靠外戚榷臣者 | 第111-129页 |
| 一、猛烈抨擎揚雄 | 第111-112页 |
| 二、前人未曾批判扬雄,朱熹在其他地方也未曾批判揚雄 | 第112-116页 |
| 三、朱熹批判揚雄的依據站不住脚 | 第116-118页 |
| 四、朱熹批判揚雄的意圖 | 第118-129页 |
| 第二節 對權臣竊權的憂慮 | 第129-135页 |
| 一、封權臣竊權憂慮的表達 | 第129-130页 |
| 二、權臣竊權憂慮的背景 | 第130-132页 |
| 三、榷臣竊權成事實 | 第132-135页 |
| 第三節 怨愤憂鬱的抒發 | 第135-139页 |
| 一、黨禁中朱熹的怨愤憂鬱 | 第135-136页 |
| 二、通遇《楚辭後語》來抒發怨愤憂鬱 | 第136-139页 |
| 第四節 立寧宗(绍熙内禅)的思考 | 第139-143页 |
| 第五節 對時局看法,自堅其心 | 第143页 |
| 下编 | 第143-466页 |
| 《楚辭後语》校注说明 | 第145-148页 |
| 《楚辭後语》目錄 | 第148-466页 |
| 《成相》第一 | 第151-165页 |
| 《佹诗》第二 | 第165-172页 |
| 《易水歌》第三 | 第172-174页 |
| 《越人歌》第四 | 第174-177页 |
| 《垓下帐中之歌》第五 | 第177-179页 |
| 《大風歌》第六 | 第179-181页 |
| 《鴻鵠歌》第七 | 第181-185页 |
| 《弔屈原》第八 | 第185-193页 |
| 《服賦》第九 | 第193-202页 |
| 《瓠子之歌》第十 | 第202-206页 |
| 《秋風辭》第十一 | 第206-208页 |
| 《鳥孫公主歌》第十二 | 第208-210页 |
| 《长門賦》第十三 | 第210-217页 |
| 《哀二世赋》第十四 | 第217-220页 |
| 《自悼赋》第十五 | 第220-226页 |
| 《反離騷》第十六 | 第226-239页 |
| 《绝命词》第十七 | 第239-244页 |
| 《思玄赋》第十八 | 第244-283页 |
| 《悲愤詩》第十九 | 第283-287页 |
| 《胡笳》第二十 | 第287-293页 |
| 《登樓赋》第二十一 | 第293-300页 |
| 《歸去來辭》第二十二 | 第300-306页 |
| 《鳴臯歌》第二十三 | 第306-313页 |
| 《引極》第二十四 | 第313-316页 |
| 《山中人》第二十五 | 第316-321页 |
| 《望终南》第二十六 | 第321-323页 |
| 《魚山迎送神曲》第二十七 | 第323-326页 |
| 《日晚歌》第二十八 | 第326-328页 |
| 《復志赋》第二十九 | 第328-341页 |
| 《闵己赋》第三十 | 第341-345页 |
| 《別知赋》第三十一 | 第345-351页 |
| 《讼風伯》第三十二 | 第351-355页 |
| 《弔田横文》第三十三 | 第355-359页 |
| 《享羅池》第三十四 | 第359-363页 |
| 《琴操》第三十五 | 第363-373页 |
| 《招海賈文》第三十六 | 第373-382页 |
| 《憋咎賦》第三十七 | 第382-390页 |
| 《閔生赋》第三十八 | 第390-396页 |
| 《萝歸赋》第三十九 | 第396-403页 |
| 《弔屈原文》第四十 | 第403-411页 |
| 《弔萇弘文》第四十一 | 第411-418页 |
| 《弔樂毅》第四十二 | 第418-422页 |
| 《乞巧文》第四十三 | 第422-431页 |
| 《憎王孙》第四十四 | 第431-435页 |
| 《幽懷赋》第四十五 | 第435-440页 |
| 《書山石辭》第四十六 | 第440-443页 |
| 《寄蔡氏女》第四十七 | 第443-447页 |
| 《服胡麻赋》第四十八 | 第447-451页 |
| 《毁璧》第四十九 | 第451-455页 |
| 《秋風三叠》第五十 | 第455-458页 |
| 《鞠歌》第五十一 | 第458-462页 |
| 《擬招》第五十二 | 第462-466页 |
| 结語 | 第466-4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8-476页 |
| 附錄:《“鄂君子皙”问疑》 | 第476-484页 |
| 作者簡歷 | 第484页 |
| 本人讀博期間發表的研究成果 | 第4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