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内容安排与研究框架 | 第10-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2 经济联系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经济联系机制研究 | 第14-16页 |
·相互作用联系机制 | 第14页 |
·扩散联系机制 | 第14-15页 |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 | 第15-16页 |
·空间联系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地区联系 | 第16-17页 |
·乘客和货物流联系 | 第17-18页 |
·功能联系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中心地联系 | 第18页 |
·城市的层次联系 | 第18-20页 |
3 经济联系的内涵及具体测算方法 | 第20-22页 |
·经济联系的内涵 | 第20页 |
·具体测算方法 | 第20-21页 |
·经济联系的强度:引力模型 | 第20页 |
·经济联系的首位度:中心职能强度 | 第20-21页 |
·经济联系的区位度 | 第21页 |
·数据来源 | 第21-22页 |
4 辽宁省城市间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 第22-32页 |
·通过引力模型计算得出辽宁省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 | 第22页 |
·辽宁省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分析 | 第22-27页 |
·辽宁省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分析 | 第27-29页 |
·城市经济区位分析 | 第29页 |
·沈阳经济区内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内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第29-32页 |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32-34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32页 |
·相应的对策建议 | 第32-34页 |
6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34-35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4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