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6页 |
| 第一节 “癫狂”概念界定 | 第8-9页 |
| 第二节 “癫狂电影”概念界定 | 第9-13页 |
| 第三节 癫狂电影的发展史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癫狂电影的类型分析 | 第16-27页 |
| 第一节 放纵本我型 | 第16-19页 |
| 第二节 本我与超我冲突型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本我与自我、超我冲突型 | 第21-23页 |
| 第四节 多重人格冲突型 | 第23-27页 |
| 第二章 癫狂电影的意识形态分析 | 第27-32页 |
| 第一节 癫狂者的产生机制:“额外压抑”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癫狂者的认定机制:“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癫狂电影的美学分析 | 第32-43页 |
| 第一节 癫狂电影的美感发生机制 | 第32-35页 |
| (一) 癫狂电影是大众的狂欢 | 第32-33页 |
| (二) 癫狂电影是电影创作者的“白日梦” | 第33-34页 |
| (三) 癫狂电影是本能欲望的安全释放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癫狂电影的美学特征:悖谬 | 第35-43页 |
| (一) 形式技巧的悖谬:有序的混乱 | 第35-38页 |
| (二) 人物形象的悖谬:善良的罪恶 | 第38-40页 |
| (三) 主题思想的悖谬:理性的非理性 | 第40-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附录 | 第48-5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