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酸自微乳的制备及评价
| 致谢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9-13页 |
| 前言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工作 | 第15-22页 |
| 一、材料和仪器 | 第15页 |
| 1. 药品与试剂 | 第15页 |
| 2. 仪器 | 第15页 |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15-21页 |
| 1. 测定方法学研究 | 第15-18页 |
| ·色谱条件 | 第15-16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6-17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17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17-18页 |
| 2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第18-21页 |
| ·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测定 | 第18页 |
| ·UA在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中的溶解度考察 | 第18-20页 |
|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第20-21页 |
| 三、讨论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熊果酸SMEDDS的处方研究 | 第22-36页 |
| 一、材料和仪器 | 第22页 |
| 1. 药品与试剂 | 第22页 |
| 2. 仪器 | 第22页 |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22-35页 |
| 1. 不同油、乳化剂的配伍选择 | 第22-24页 |
| 2. 助乳化剂的选择 | 第24-28页 |
| 3. Km值对微乳形成的影响 | 第28-30页 |
| 4. 药物加入 | 第30-31页 |
| 5. 处方优化 | 第31-33页 |
| 6. 自微乳化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33-35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4页 |
| ·乳化介质的影响 | 第34页 |
| ·稀释倍数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三、讨论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熊果酸SMEDDS的体外质量评价 | 第36-45页 |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36页 |
| 1. 药品与试剂 | 第36页 |
| 2. 仪器 | 第36页 |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36-44页 |
| 1. UA-SMEDDS的制备 | 第36页 |
| 2. 性状 | 第36页 |
| 3. 形态、粒径分布和电位测定 | 第36-38页 |
| 4. 熊果酸SMEDDS的含量测定 | 第38-41页 |
| ·色谱条件 | 第38页 |
| ·方法专属性 | 第38-39页 |
| ·熊果酸标准曲线 | 第39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39-40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40页 |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 5. SMEDDS自微乳化后乳液的稳定性 | 第41-42页 |
| 6. 熊果酸SMEDDS的体外释放度测定 | 第42-43页 |
| 7. 熊果酸SMEDDS稳定性研究 | 第43-44页 |
| ·影响因素试验 | 第43页 |
| ·初步稳定性试验 | 第43-44页 |
| 三、讨论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熊果酸SMEDDS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 | 第45-54页 |
| 一、材料与仪器 | 第45页 |
| 1 仪器 | 第45页 |
| 2 试剂与材料 | 第45页 |
| 3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45-53页 |
| 1. 肠循环液中酚红浓度的测定 | 第45-47页 |
| ·酚红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 ·酚红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6-47页 |
| ·肠循环液中酚红浓度的测定 | 第47页 |
| 2 肠循环液中熊果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7-49页 |
| ·色谱条件 | 第47页 |
| ·系统适应性考察 | 第47-48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8页 |
| ·精密度和回收率 | 第48-49页 |
| ·熊果酸在空白肠回流液中稳定性考察 | 第49页 |
| ·肠壁物理吸附的影响 | 第49页 |
| 3 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 | 第49-53页 |
| ·供试液的配置 | 第49页 |
| ·肠吸收实验 | 第49-51页 |
| ·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比较 | 第51-52页 |
| ·药物浓度的影响 | 第52页 |
| ·熊果酸自微乳和原料药混悬液的比较 | 第52-53页 |
| 三、讨论 | 第53-54页 |
| 全文总结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综述 | 第57-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