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6页 |
·论文的选题 | 第13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绿道规划简介 | 第16-29页 |
·绿道的发展历程 | 第16-21页 |
·绿道的源起 | 第16-19页 |
·绿道的不同发展阶段 | 第19-21页 |
·绿道的定义 | 第21-23页 |
·绿道的主要类型 | 第23-25页 |
·具有生态意义自然网络的绿道 | 第23-24页 |
·具有休憩、娱乐作用的绿道 | 第24-25页 |
·具有历史遗产与文化保护价值的绿道 | 第25页 |
·绿道的基本要素 | 第25-28页 |
·规划目标 | 第25-26页 |
·尺度 | 第26页 |
·景观基底 | 第26-27页 |
·规划策略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规划 | 第29-37页 |
·实证主义与城市规划 | 第29-31页 |
·实证主义简介 | 第29-30页 |
·实证主义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 第30-31页 |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第31-32页 |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 第31-32页 |
·地理信息系统的起源 | 第32页 |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简介 | 第32-36页 |
·空间分析的定义 | 第32-33页 |
·空间分析工具的应用概述 | 第33-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绿道规划的分析方法及其特点 | 第37-67页 |
·绿道规划的分析方法分类 | 第37-41页 |
·适宜性分析简介 | 第38-39页 |
·结构指数方法简介 | 第39-40页 |
·基于过程方法简介 | 第40-41页 |
·适宜性分析的工作原理 | 第41-45页 |
·陈述问题 | 第42页 |
·分解问题 | 第42-43页 |
·浏览输入数据集 | 第43-44页 |
·执行分析 | 第44页 |
·验证结果 | 第44-45页 |
·结构指数方法的工作原理 | 第45-46页 |
·网络连接性分析 | 第45页 |
·重力模型 | 第45-46页 |
·基于过程方法的工作原理 | 第46-47页 |
·创建成本面栅格 | 第46页 |
·计算成本距离 | 第46-47页 |
·创建成本最低路径 | 第47页 |
·适宜性分析相关绿道规划设计及研究案例 | 第47-52页 |
·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绿道适宜性分析 | 第47-49页 |
·葡萄牙里斯本阿赞布雅绿道研究 | 第49-50页 |
·巴西圣保罗州绿道规划研究 | 第50-52页 |
·结构指数方法相关绿道规划设计及研究案例 | 第52-54页 |
·美国新英格兰中部绿道规划研究 | 第52-53页 |
·中国厦门岛生态网络研究 | 第53-54页 |
·基于过程方法相关绿道规划设计及研究案例 | 第54-61页 |
·土耳其伊兹密尔自然保护生态网络研究 | 第54-56页 |
·西班牙巴斯克郡生态网络区域规划研究 | 第56页 |
·中国武汉多目标绿道规划研究 | 第56-60页 |
·中国广州城市景观格局网络研究 | 第60-61页 |
·基于 GIS 的绿道规划多分析方法复合使用研究 | 第61-66页 |
·绿道规划方法复合使用的原则 | 第61-62页 |
·案例分析:中国济南城市绿地空间网络发展研究 | 第62-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对当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影响 | 第67-80页 |
·绿色基础设施 | 第67-75页 |
·绿色基础设施简介 | 第67-68页 |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案例——2100 年西雅图开放空间绿色基础设施远景规划 | 第68-75页 |
·新都市主义 | 第75-79页 |
·新都市主义简介 | 第75-78页 |
·新都市主义规划案例——2020 芝加哥都市区规划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绿道规划分析方法在丘陵地区的应用 | 第80-86页 |
·丘陵景观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 第80页 |
·丘陵地区绿道规划 GIS 分析适宜技术 | 第80-81页 |
·案例研究 | 第81-86页 |
·研究区域 | 第81-82页 |
·研究方法 | 第82-83页 |
·研究结果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第94-95页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