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形态及关联性分析--以苏州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言 | 第9-13页 |
·研究对象 | 第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10-13页 |
·关于“空间” | 第10-11页 |
·关于“景观”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美学特质与传统园林 | 第13-20页 |
·中国传统美学特质 | 第13-16页 |
·传统园林艺术的审美 | 第13页 |
·传统造园的生态美学观 | 第13-14页 |
·古典美学的核心因子 | 第14-16页 |
·传统园林与绘画、文学的联系 | 第16-19页 |
·中国传统园林营造与绘画之间的互动 | 第16-18页 |
·中国传统园林中文字意象的空间延展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模式分析 | 第20-33页 |
·文学性的园林营造 | 第20-21页 |
·想景观的田园情节 | 第21-23页 |
·景观意象的构造模式 | 第23-25页 |
·画卷式造园 | 第23-25页 |
·景观意象的呈现模式 | 第25页 |
·造物取向的设计模式 | 第25-32页 |
·形式模型 | 第25-27页 |
·哲学模式 | 第27页 |
·地理因素 | 第27-28页 |
·基本套路 | 第28-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 第33-45页 |
·意象结构的表现特征 | 第33-38页 |
·道路 | 第33-34页 |
·边界与区域 | 第34-36页 |
·节点与标志物 | 第36-38页 |
·形态结构的表现特征 | 第38-44页 |
·一种假设——后现代空间式形态结构 | 第39-40页 |
·一种实验——“抽离”与“替换”的手法 | 第40-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遗产的继承 | 第45-50页 |
·传统园林空间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 第45-47页 |
·岭南新园筑 | 第45页 |
·传统园林空间的包容力 | 第45-47页 |
·场所的营造 | 第47页 |
·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模式建立的启示 | 第47-48页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营造案例分析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中国传统园林的关联性扩展研究 | 第50-59页 |
·从失落到扩展 | 第50-51页 |
·绿核与文核的双核并存 | 第51-53页 |
·绿核 | 第51-52页 |
·文核 | 第52-53页 |
·“绿珍珠(绿链)”的价值 | 第53-55页 |
·绿核+绿链+绿网的结构模式 | 第54页 |
·“自然式”城市森林绿地系统规划 | 第54-55页 |
·绿脉与文脉叠合式营造 | 第55-57页 |
·绿核与绿脉整合 | 第55-56页 |
·文核与文脉传承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