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天线的物理层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 ·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安全通信的上层技术 | 第13-14页 |
| ·无线通信的物理层安全 | 第14-17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联合人工噪声波束形成的安全通信方法 | 第19-33页 |
| ·均匀直线阵的接收端波束形成 | 第19-24页 |
| ·直线阵加权的数学模型 | 第19-22页 |
| ·接收端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 ·基于信噪比的发射端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 | 第24-27页 |
| ·发射系统模型分析 | 第24-25页 |
| ·发射端波束形成的优化准则分析 | 第25-26页 |
| ·发射端波束形成的仿真 | 第26-27页 |
| ·联合人工噪声发射波束形成的安全通信方法 | 第27-30页 |
| ·联合人工噪声发射系统模型设计 | 第27-28页 |
| ·联合人工噪声波束形成的优化准则分析 | 第28-29页 |
| ·联合人工噪声波束形成的仿真 | 第29-30页 |
| ·通信性能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四天线方向调制的安全通信方法 | 第33-42页 |
| ·四天线方向调制信号的基本原理 | 第33-35页 |
| ·四天线方向调制信号通信性能分析 | 第35-37页 |
| ·接收信号的矢量形式 | 第35-36页 |
| ·系统误码性能的理论分析 | 第36-37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7-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异相位中心双波束方向调制的安全通信方法 | 第42-50页 |
| ·异相位中心双波束方向调制原理 | 第42-43页 |
| ·异相位中心双波束方向调制信号的设计 | 第43-45页 |
| ·信息编码方式 | 第43-44页 |
| ·方向调制矩阵设计 | 第44-45页 |
| ·信息码的解调和波束参数的非相干估计 | 第45-46页 |
| ·信息码的解调 | 第45-46页 |
| ·调相相移差值的非相干估计 | 第46页 |
| ·载波相位滞后的非相干估计 | 第46页 |
| ·通信系统仿真与分析 | 第46-49页 |
| ·系统仿真框图 | 第46-47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圆环阵天线虚拟运动的安全通信方法 | 第50-66页 |
| ·均匀圆环阵的辐射特性及发射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50-53页 |
| ·均匀圆环阵的辐射特性 | 第50-52页 |
| ·圆环阵发射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52-53页 |
| ·圆环阵列天线虚拟运的基本原理 | 第53-57页 |
| ·扩频序列实现天线虚拟运动 | 第53-55页 |
| ·发射信号的时域形式 | 第55页 |
| ·发射信号的频域形式 | 第55-57页 |
| ·系统性能分析 | 第57-61页 |
| ·扩频信号的能量损失 | 第57-58页 |
| ·信号的相关特性 | 第58-61页 |
| ·通信性能的仿真与分析 | 第61-65页 |
| ·仿真环境分析 | 第61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6-68页 |
|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 ·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