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专家系统、知识工程论文

脂质体专家系统的初步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引言第14-16页
第一部分 综述第16-26页
 一、专家系统第16-18页
 二、脂质体第18-23页
 三、结语第23-26页
第二部分 脂质体专家系统的初步构建第26-40页
 1. 专家系统的总体设计第26-27页
   ·开发专家系统的目的第26页
   ·专家系统的功能第26-27页
   ·专家系统模型和结构设计第27页
 2. 脂质体专家系统的初步构建第27-35页
   ·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实现第28页
   ·专家系统知识库的构建第28-34页
   ·脂质体专家系统推理机第34-35页
 3. 脂质体专家系统的初步应用第35-39页
 4. 讨论与小结第39-40页
第三部分 水飞蓟宾前体多相脂质体的制备第40-53页
 一、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的制备第40-44页
  1. 仪器与试剂第40-41页
   ·仪器第40页
   ·药品和试剂第40-41页
  2. 实验方法第41-42页
   ·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的制备第41页
   ·单因素及正交设计实验第41页
   ·产物理化性质鉴定第41-42页
  3. 实验结果第42-44页
   ·复合物外观及产率第42页
   ·理化性质鉴定结果第42-43页
   ·正交设计及方差分析第43-44页
 二、水飞蓟宾前体多相脂质体的制备第44-51页
  1. 仪器与试剂第44页
  2. 实验方法第44-45页
   ·制备工艺研究第44页
   ·单因素实验第44-45页
   ·正交设计优化处方第45页
  3. 实验结果第45-51页
   ·水飞蓟宾前体多相脂质体制备工艺第45-46页
   ·单因素对脂质体稳定性和包封率的影响第46-49页
     ·药脂比的影响第46页
     ·磷脂胆固醇比的影响第46-47页
     ·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的影响第47页
     ·油相种类及用量的影响第47-48页
     ·载体种类及用量的选择第48-49页
   ·正交设计结果第49-51页
 三、讨论与小结第51-53页
第四部分 水飞蓟宾前体多相脂质体体外质量评价及犬体内药动学研究第53-78页
 一、水飞蓟宾前体多相脂质体的体外质量评价第53-65页
  1. 仪器与试药第53-54页
   ·仪器第53-54页
   ·药品和试剂第54页
  2. 脂质体的形态和粒径第54-55页
   ·脂质体的形态第54页
   ·脂质体的粒径第54-55页
  3. 脂质体的再分散性第55页
  4. 主药含量测定第55-57页
  5.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第57-60页
   ·脂质体的破坏第57页
   ·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的分离第57-59页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第59-60页
  6. 体外释药性质研究第60-62页
   ·测定方法第60页
   ·释放条件的选择第60-61页
   ·累积释放率的测定第61-62页
   ·释放曲线的拟合第62页
  7. 突释效应研究第62-63页
  8. 稳定性考察第63-65页
   ·渗漏率的测定第63-64页
   ·加速实验第64-65页
 二、水飞蓟宾前体多相脂质体犬体内药动学研究第65-76页
  1. 仪器与试剂第65-66页
   ·仪器第65-66页
   ·药品和试剂第66页
   ·动物第66页
  2. HPLC法测定血浆中水飞蓟宾含量第66-67页
   ·色谱条件第66页
   ·色谱图第66-67页
   ·标准曲线第67页
  3. 实验方法第67页
  4. 实验结果第67-76页
   ·血药浓度数据及药时曲线第67-70页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第70-72页
     ·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第70-71页
     ·非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第71-72页
   ·相对生物利用度第72-73页
   ·生物等效性研究第73-74页
   ·体内外相关性第74-76页
 三、讨论第76-78页
小结第78-79页
全文总结第79-82页
 一、主要研究工作总结第79-81页
 二、本学位论文的新意所在第81页
 三、后续研究工作的思考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目录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热光电系统中多孔介质燃烧室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基于MODBUS-RTU的智能阀门电动执行机构的设计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