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国际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背景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概况 | 第18-25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涵义和类别 | 第18-19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涵义 | 第18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类别 | 第18-19页 |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特点 | 第19-20页 |
·债务构成不透明、统计困难 | 第19页 |
·债务增长迅速、规模庞大 | 第19-20页 |
·多头举债、缺乏统一管理 | 第20页 |
·地方政府举债的渠道 | 第20-22页 |
·“外给”渠道 | 第20-21页 |
·地方投融资平台 | 第21-22页 |
·地方政府举债的动因 | 第22-25页 |
·弥补财政支出缺口 | 第22-23页 |
·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 第23-24页 |
·金融体系缺口提供可乘之机 | 第24页 |
·官员政绩工程的需要 | 第24-25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及评价 | 第25-35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表象 | 第25-26页 |
·财政风险 | 第25-26页 |
·金融风险 | 第26页 |
·社会风险 | 第26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成因 | 第26-28页 |
·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 | 第26-27页 |
·经济财政政策调整 | 第27页 |
·历史性经济社会建设欠账 | 第27页 |
·地方政府投资渠道较为单一 | 第27页 |
·地方政府举债缺乏法律制度规范 | 第27-28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 | 第28-35页 |
·风险指标的选取 | 第28-29页 |
·风险评价的基本思想 | 第29-30页 |
·风险评价的具体操作 | 第30-35页 |
第4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5-39页 |
·国外经验介绍 | 第35-37页 |
·举债的控制 | 第35-36页 |
·债务风险控制 | 第36-37页 |
·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 | 第37-39页 |
·事前控制 | 第37页 |
·事中控制 | 第37-38页 |
·事后控制 | 第38-39页 |
第5章 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之焦作实践 | 第39-46页 |
·投融资预算的涵义及特征 | 第39-40页 |
·编制投融资预算的必要性 | 第40页 |
·弥补市场失灵的客观需要 | 第40页 |
·解决现实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客观需要 | 第40页 |
·投融资预算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可行性 | 第40-41页 |
·焦作投融资预算试点的主要做法 | 第41-43页 |
·投融资预算编制的范围 | 第41页 |
·投融资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 | 第41页 |
·投融资预算编制程序 | 第41-42页 |
·投融资预算编制要求 | 第42页 |
·政府性投融资预算的执行和监督 | 第42页 |
·政府性投融资预算的决算 | 第42-43页 |
·焦作投融资预算试点的管理机制 | 第43-46页 |
·“民主”、科学的预算编制体制 | 第43-44页 |
·简捷、高效的预算执行机制 | 第44页 |
·系统、完备的预算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健全、规范的绩效评价机制 | 第45-46页 |
第6章 有效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之建议 | 第46-49页 |
·分门别类、彻底明晰债务规模 | 第46页 |
·科学管理、建立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 | 第46-47页 |
·明确部门责任、建立债务风险管理奖惩机制 | 第47-48页 |
·部门协调、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第48-49页 |
第7章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49-51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主体特殊 | 第49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尚存 | 第49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影响广泛 | 第49页 |
·投融资预算是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 第49-50页 |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A AHP 之专家打分表 | 第54-61页 |
附录 B 专家打分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结果汇总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