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治史旨趣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章 二陈学术概述 | 第18-27页 |
一、 陈垣学术渊源及其史学成就 | 第18-23页 |
(一) 学术渊源 | 第19-20页 |
(二) 史学成就 | 第20-23页 |
二、 陈寅恪学术渊源及其史学成就 | 第23-27页 |
(一) 学术渊源 | 第23-25页 |
(二) 史学成就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二陈治史旨趣之同 | 第27-42页 |
一、 重史料,求真实 | 第27-30页 |
二、 承续乾嘉考据学风 | 第30-35页 |
三、 融民族情感于史学研究 | 第35-38页 |
四、 忠实历史与信守价值 | 第38-42页 |
第三章 二陈治史旨趣之异 | 第42-55页 |
一、 竭泽而渔与旧史透新意 | 第42-46页 |
(一) 陈垣之竭泽而渔 | 第42-43页 |
(二) 陈寅恪之旧史透新意 | 第43-46页 |
二、 文献钩沉与义理发覆 | 第46-48页 |
(一) 陈垣之文献钩沉 | 第46-47页 |
(二) 陈寅恪之义理发覆 | 第47-48页 |
三、 热心世务与刚毅独立 | 第48-50页 |
(一) 陈垣之热心世务 | 第48-49页 |
(二) 陈寅恪之刚毅独立 | 第49-50页 |
四、 与世沉浮和不自由毋宁死 | 第50-55页 |
(一) 陈垣之与世沉浮 | 第51-52页 |
(二) 陈寅恪之不自由毋宁死 | 第52-55页 |
第四章 二陈治史旨趣影响因素浅析 | 第55-63页 |
一、 家世教育背景 | 第55-56页 |
二、 师友交游互动 | 第56-58页 |
三、 南北学术滋养 | 第58-59页 |
四、 传统文化熏染 | 第59-60页 |
五、 域外思想洗礼 | 第60-61页 |
六、 世纪学术转型 | 第61-63页 |
余论 “二陈”比较研究,应不带偏见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