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 | 第9-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内容、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内容体系 | 第15-16页 |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创新点 | 第16页 |
·研究的基本框架、思路和方法 | 第16-19页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2、研究动态及相关理论 | 第19-37页 |
·关于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研究动态 | 第19-29页 |
·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的研究动态 | 第19-26页 |
·国内学者关于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的研究动态 | 第26-29页 |
·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第29-33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30页 |
·累积循环因果理论 | 第30-31页 |
·区际经济增长传播理论 | 第31-32页 |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区域增长溢出思想 | 第32-33页 |
·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 | 第33-37页 |
·关于FDI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33-34页 |
·知识溢出理论 | 第34-35页 |
·区位优势理论 | 第35-37页 |
3 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37-52页 |
·技术扩散及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概念 | 第37-40页 |
·技术的概念 | 第37-38页 |
·技术扩散的概念 | 第38-39页 |
·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的概念界定 | 第39-40页 |
·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特点 | 第40-43页 |
·外部性 | 第40页 |
·隐含性 | 第40-41页 |
·溢出方式的多样性 | 第41-42页 |
·互动性 | 第42页 |
·不确定性 | 第42-43页 |
·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 | 第43-52页 |
·资本形式的技术溢出 | 第43-46页 |
·人员形式的技术溢出 | 第46-48页 |
·文化形式的技术溢出 | 第48-52页 |
4 技术扩散溢出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 第52-63页 |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要素分析 | 第52-56页 |
·理论模型 | 第52-53页 |
·技术溢出的路径分析 | 第53-56页 |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要素分析 | 第56-58页 |
·集聚经济研究的思想和理论溯源 | 第56-57页 |
·集聚经济的内涵 | 第57-58页 |
·技术溢出、企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 | 第58-63页 |
·区域内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第58页 |
·产业集聚下技术溢出的实现途径 | 第58-59页 |
·技术溢出、企业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 | 第59-63页 |
5 我国不同地区技术扩散溢出效应分析 | 第63-82页 |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第63-64页 |
·基本原理 | 第63页 |
·步骤 | 第63-64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技术溢出系数的测算 | 第64-7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5-66页 |
·数据来源及整理 | 第66-69页 |
·技术溢出系数的测量 | 第69-73页 |
·对我国不同地区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分析 | 第73-81页 |
·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的检验 | 第73-74页 |
·关于资本形式的溢出效应的分析 | 第74-76页 |
·关于人员形式的溢出效应的分析 | 第76-79页 |
·关于文化形式的溢出效应的分析 | 第79-81页 |
·分析结论 | 第81-82页 |
6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82-8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政策建议 | 第83-85页 |
·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 | 第83-84页 |
·审时度势的及时实现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 第84页 |
·有序、稳妥、高效地促进资本、人员和技术流动 | 第84-8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附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