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英文缩略语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31页 |
一、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13-17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7-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70页 |
一、中国恒河猴外周血Th17细胞在SHIV-sf162p4静脉途径感染后的变化 | 第31-55页 |
1. 静脉途径感染后常规病毒学免疫学指标变化 | 第31-34页 |
2. 静脉注射病毒后各细胞亚群在CD4+T淋巴细胞中检出频率及绝对计数变化 | 第34-40页 |
3. 静脉注射病毒后Th17、Treg与Th1、Th2细胞比例变化 | 第40-46页 |
4. 中国恒河猴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存在IL-17+IFNγ+,IL-17+IL-4+,IL-17+Foxp3+三类双阳性细胞及其在静脉注射病毒后的变化 | 第46-47页 |
5. Realtime RT-PCR检测CD4+T细胞分化相关细胞因子、核转录因子转录水平分析 | 第47-55页 |
二、中国恒河猴外周血Th17细胞在SHIV-sf162p4粘膜感染后的变化 | 第55-70页 |
1. 粘膜接种病毒组感染后常规免疫学病毒学指标变化 | 第55-58页 |
2. 粘膜接种病毒后各细胞亚群在CD4+淋巴细胞中检出频率及绝对计数变化 | 第58-62页 |
3. 粘膜接种病毒后CD4+T淋巴细胞各亚群相对比例变化 | 第62-66页 |
4. 粘膜接种病毒后IL-17与IFNγ,IL-4,Foxp3双阳性细胞的变化 | 第66-67页 |
5. 粘膜接种病毒后PBMC中各核转录调控因子、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67-70页 |
讨论 | 第70-76页 |
一、采用静脉注射和粘膜接种两种攻毒方式都能建立系统感染 | 第71-72页 |
二、两种感染方式对外周血Th17细胞的影响不同 | 第72-73页 |
三、两种方式攻毒后,Th2与Th17的平衡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IL-17与Foxp3的平衡与病毒载量变化成正相关 | 第73-75页 |
四、在恒河猴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存在IL-17+IFNγ+,IL-17+IL-4+及IL-17+Foxp3+的双阳性细胞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文献综述 | 第81-89页 |
个人基本情况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