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39页 |
| 1 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25页 |
|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第11-15页 |
| ·现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9页 |
| ·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进展 | 第19-25页 |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第25-32页 |
|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 第25-26页 |
|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26-28页 |
| ·慢性肾衰竭的预防及治疗进展 | 第28-32页 |
| 3 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竭合并冠心病的认识 | 第32-38页 |
| ·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竭合并冠,心病病名的认识 | 第32-34页 |
| ·心肾相关是其病机的理论依据 | 第34-35页 |
| ·肾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 | 第35-36页 |
| ·湿 痰 瘀 毒是发病的关键 | 第36-37页 |
| ·补肾 祛瘀 除湿 化痰 排毒是本病的基本治法 | 第37-38页 |
| 4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合并冠心病的研究 | 第38-39页 |
| ·慢性肾衰竭心脏病变的病理改变 | 第38页 |
| ·慢性肾衰竭心脏病变的因素 | 第38页 |
| ·慢性肾衰竭心脏病变的治疗 | 第38-39页 |
| 临床研究 | 第39-50页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39-46页 |
| ·一般资料 | 第39页 |
| ·诊断标准 | 第39-43页 |
|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44-46页 |
| 2 观察结果及分析 | 第46-50页 |
| ·疾病疗效比较 | 第46页 |
| ·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第46-47页 |
| ·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 第47页 |
|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第47-48页 |
|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MAO的比较 | 第48页 |
| ·治疗前后患者血TG TC的比较 | 第48页 |
| ·治疗前后患者血Scr BUN及Ccr的比较 | 第48-49页 |
| ·治疗前后患者血Ca P K的比较 | 第49页 |
| ·治疗前后患者血RBC Hb的比较 | 第49页 |
| ·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 第49页 |
| ·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ST-T数值变化的比较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9页 |
| 1 健脾益肾祛瘀化痰法在慢性肾衰竭合并冠心病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 ·心肾相关理论与慢性肾衰竭合并冠心病 | 第50-51页 |
| ·痰瘀相关理论与慢性肾衰竭合并冠心病 | 第51页 |
| ·健脾益肾祛瘀化痰法与慢性肾衰竭合并冠心病 | 第51-52页 |
| ·MAO与慢性肾衰竭合并冠心病 | 第52页 |
| 2 立法依据 | 第52页 |
| 3 组方原则 | 第52-57页 |
| ·方药组成 | 第52-53页 |
| ·药物功用文献记载 | 第53-55页 |
| ·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第55-57页 |
| 4 健脾益肾祛瘀化痰法疗效分析 | 第57-59页 |
| ·对MAO的影响 | 第57页 |
| ·对总体疗效的影响 | 第57页 |
| ·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安全性检测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