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LEED的小尺度生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生态景观第10-11页
        1.1.2 小尺度生态景观第11页
        1.1.3 景观科技与美学第11页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2.1 研究对象第11-12页
        1.2.2 研究目的第12页
        1.2.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国内外研究概述第13页
        1.3.2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系统第13-14页
        1.3.3 景观技术研究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5-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页
        1.4.2 研究框架第15-18页
第二章 LEED体系的景观适用性分析第18-40页
    2.1 LEED体系解读第18-23页
        2.1.1 LEED发展历程第18页
        2.1.2 LEED定义与分类第18-19页
        2.1.3 LEED评定方法第19-20页
        2.1.4 LEED认证过程第20-22页
        2.1.5 LEED认证最低计划要求第22-23页
    2.2 建筑与景观项目建设流程第23-25页
        2.2.1 建筑项目流程第23-24页
        2.2.2 景观项目流程第24-25页
    2.3 LEED体系景观适用条款提取第25-29页
        2.3.1 建筑设计与施工第25-26页
        2.3.2 室内设计与施工第26-27页
        2.3.3 建筑运营与维护第27页
        2.3.4 社区发展第27-29页
        2.3.5 住宅第29页
    2.4 LEED体系景观适用条款总结第29-34页
        2.4.1 整合过程第29-30页
        2.4.2 选址与交通第30页
        2.4.3 可持续性场地第30-32页
        2.4.4 用水效率第32页
        2.4.5 能源和大气第32-33页
        2.4.6 材料和资源第33-34页
        2.4.7 创新第34页
        2.4.8 因地制宜第34页
    2.5 LEED体系用于景观的方法探讨第34-39页
        2.5.1 前期第35-37页
        2.5.2 中期第37-38页
        2.5.3 后期第38-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小尺度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梳理与归纳第40-68页
    3.1 公共空间第40-49页
        3.1.1 公共空间分类第40-41页
        3.1.2 经典案例分析——泰国曼谷都市森林公园(PTT Metro Forest)第41-49页
    3.2 半公共空间第49-58页
        3.2.1 半公共空间分类第50-51页
        3.2.2 经典案例分析——美国迈阿密佩雷斯艺术博物馆景观(Perez Art Museum Miami)第51-58页
    3.3 私人空间第58-67页
        3.3.1 经典案例分析——美国诺里斯新屋与景观(A New Norris House and Landscape)第59-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小尺度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总结第68-86页
    4.1 传统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概述第68-75页
        4.1.1 治理与防护第69-72页
        4.1.2 资源利用与再生第72-74页
        4.1.3 废弃物处理第74-75页
        4.1.4 管理和维护第75页
    4.2 小尺度生态景观建设方法总结第75-84页
        4.2.1 概念与分类第75-76页
        4.2.2 方法与流程第76-78页
        4.2.3 评分表第78-83页
        4.2.4 技术材料第83-84页
    4.3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86-88页
    5.1 研究总结第86-87页
    5.2 进一步研究计划第87页
    5.3 结语和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附录第90-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作者简介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B_N)上加权复合算子的紧差分
下一篇:正名与正道--荀子名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