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 ·微乳液体系的发展 | 第12-13页 |
| ·微乳液的类型及其与普通乳状液、胶团溶液的区别 | 第13-14页 |
| ·微乳液的类型及结构 | 第13页 |
| ·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胶团溶液的性质区别 | 第13-14页 |
| ·微乳液的形成理论 | 第14-16页 |
| ·负界面张力理论 | 第15页 |
| ·几何排列理论 | 第15-16页 |
| ·微乳体系的相行为 | 第16-18页 |
| ·微乳体系的三元相图 | 第16-17页 |
| ·微乳液类型的预测 | 第17-18页 |
|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8-19页 |
| ·W/O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的研究 | 第19-23页 |
|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颗粒的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 ·微乳法制备纳米颗粒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 ·纳米TiO_2的光学性质及微乳液法制备TiO_2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 ·纳米二氧化钛的能带结构及光学性质 | 第23-26页 |
| ·微乳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 ·微乳技术在纳米颗粒合成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 2 TritonX-100临界胶束浓度研究及其微乳体系结构参数计算 | 第30-64页 |
| ·概述 | 第30页 |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30-31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62页 |
| ·油相对TritonX-100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 第31-35页 |
| ·助剂种类对微乳体系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 ·温度对TritonX-100 CMC和微乳体系热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7-40页 |
| ·温度对微乳体系含水量的影响及水溶出参数、活化能的研究 | 第40-44页 |
| ·助剂种类对微乳体系电导率性质和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44-58页 |
| ·稀释法计算微乳液的结构参数及热力学性质 | 第58-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3 添加剂对微乳增溶水量、液滴间相互作用及电导率性质的影响 | 第64-85页 |
| ·概述 | 第64页 |
| ·实验部分 | 第64-66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4-65页 |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 ·仪器及测试 | 第66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66-83页 |
| ·无机盐对TritonX-100微乳增溶水量和电导率的影响 | 第66-70页 |
| ·非水极性溶剂对微乳体系增溶水量和电导率性质的影响 | 第70-73页 |
| ·有机盐对微乳液体系增溶水量和电导率性质的影响 | 第73-78页 |
| ·氨基酸对微乳体系水增溶能力和电导率性质的影响 | 第78-80页 |
| ·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对微乳体系增溶水量和电导率性质的影响 | 第80-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4 微乳水热法合成氧化锌纳米颗粒的研究 | 第85-104页 |
| ·概述 | 第85页 |
| ·实验部分 | 第85-8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85-86页 |
| ·仪器和表征 | 第86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86-102页 |
| ·Zn(NO_3)_2溶液中PEG400浓度对氧化锌形貌的影响 | 第86-89页 |
| ·不同形貌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形成机理 | 第89页 |
| ·氧化锌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89-94页 |
| ·煅烧对氧化锌形态和晶体尺寸的影响 | 第94-97页 |
| ·不同温度煅烧的氧化锌的荧光光谱 | 第97-98页 |
| ·不同分子量PEG系列对氧化锌形态的影响 | 第98-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5 微乳水热法合成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104-128页 |
| ·概述 | 第104-105页 |
| ·实验部分 | 第105-107页 |
|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105页 |
| ·实验仪器 | 第10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05-10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27页 |
| ·TritonX-100/正庚烷/正己醇/水微乳体系三相图的制备 | 第107页 |
| ·不同类型的微乳体系中水的极性和状态的研究 | 第107-111页 |
| ·不同微乳体系中水状态的DSC研究 | 第111-112页 |
| ·不同微乳液区域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合成 | 第112-122页 |
|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122-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 6 多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128-142页 |
| ·概述 | 第128-1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129-13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29-130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1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41页 |
|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电镜照片研究 | 第130-137页 |
|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XRD研究 | 第137-138页 |
|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N_2吸附-脱附曲线 | 第138-139页 |
| ·二氧化钛材料的催化活性研究 | 第139-1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 结论 | 第142-1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5-16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60-162页 |
| 致谢 | 第162-1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