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标及其主要的内容 | 第13-14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其章节编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数据库备份恢复原理 | 第15-35页 |
·数据库备份恢复的种类 | 第15-16页 |
·数据库备份的种类 | 第15页 |
·数据库恢复的种类 | 第15-16页 |
·EXP/IMP 备份恢复方式的研究 | 第16-18页 |
·表空间传输的备份恢复研究 | 第18-23页 |
·RMAN 备份恢复的研究 | 第23-28页 |
·RMAN 备份恢复的基本技术原理 | 第23-25页 |
·RMAN 的备份分类 | 第25页 |
·RMAN 的恢复分类 | 第25-28页 |
·FLASHBACK 恢复方式的研究 | 第28-34页 |
·FLASHBACK 技术的分类 | 第28-29页 |
·FLASHBACK 技术的功能 | 第29-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EXP/IMP、FLASHBACK DATABASE 与RMAN 比较 | 第35-42页 |
·EXP/IMP 备份恢复工具特点 | 第35页 |
·FLASHBACK 恢复备份工具的特点 | 第35-36页 |
·RMAN 备份恢复的特点 | 第36-37页 |
·FLASHBACK DATABASE 与 RMAN 不完全恢复的比较 | 第37-38页 |
·RMAN 与 IMP/EXP 工具的比较 | 第38-39页 |
·不同备份恢复方式所适用的场合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实际应用中最优备份策略的制定 | 第42-61页 |
·快速增量备份 | 第42-51页 |
·CHANGE TRACKING 的作用 | 第42-43页 |
·估计 CHANGE TRACKING FILE 的大小 | 第43-44页 |
·研究快速增量备份的意义 | 第44页 |
·管理快速增量备份 | 第44-45页 |
·实验:使用 CHANGE TRACKING 前后 LEVEL1 备份时间对比 | 第45-51页 |
·压缩备份 | 第51-56页 |
·管理压缩备份 | 第52页 |
·监控压缩备份 | 第52-53页 |
·实验:压缩备份 | 第53-56页 |
·最优备份策略的制定 | 第56-60页 |
·INCREMENTAL BACKUP 的研究 | 第56-58页 |
·DIFFERENTIAL BACKUP 与 CUMULATIVE BACKUP 备份比较 | 第58-59页 |
·备份策略制定方法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各类恢复工具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第61-83页 |
·RMAN 备份恢复在创建备机上的应用 | 第61-66页 |
·利用 RMAN 创建备机前的准备工作 | 第61-64页 |
·利用 RMAN 创建备机的实施步骤 | 第64-66页 |
·RMAN 备份与监控结合 | 第66-69页 |
·利用RMAN 进行块介质恢复 | 第69-72页 |
·检查数据文件是否存在坏块的方法 | 第69-70页 |
·块介质恢复前的注意事项 | 第70页 |
·执行块介质恢复 | 第70-72页 |
·查看 V$DATABASE_BLOCK_CORRUPTION 视图 | 第72页 |
·FLASHBACK 特性的适用场景 | 第72-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本文工作回顾 | 第83-84页 |
·成果及意义 | 第84页 |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工作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附录1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