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knowledgements | 第1-5页 |
| 致谢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内容摘要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 ·网络舆情的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研究定位和目标 | 第15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网络舆情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 第16-41页 |
| ·网络舆情及相关概念 | 第16-22页 |
| ·舆情概念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 ·对舆情、舆情信息和网络舆情等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对舆情、舆论和民意的辨析 | 第18-22页 |
|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 第22-28页 |
| ·网民 | 第22-23页 |
| ·公共事务 | 第23-25页 |
| ·网络舆情的时空因素 | 第25页 |
| ·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 第25-28页 |
| 1.情绪 | 第26页 |
| 2.意愿 | 第26-27页 |
| 3.态度 | 第27页 |
| 4.意见 | 第27页 |
| 5.网络舆情的强度 | 第27-28页 |
| 6.网络舆情的质和量 | 第28页 |
|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 第28-32页 |
| ·自由性和可控性 | 第29页 |
| ·交互性与即时性 | 第29-30页 |
| ·隐匿性与外显性 | 第30页 |
| ·情绪化和非理性 | 第30-31页 |
| ·丰富性和多元性 | 第31-32页 |
| ·个性化和群体极性化 | 第32页 |
| ·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途径 | 第32-36页 |
| ·电子邮件(Email) | 第32页 |
| ·新闻组(Newsgroup) | 第32-33页 |
| ·即时通讯(IM) | 第33页 |
| ·电子公告板(BBS) | 第33页 |
| ·博客(Blog) | 第33-34页 |
| ·维客(Wiki) | 第34-35页 |
| ·播客(Podcasting) | 第35页 |
| ·其他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 | 第35-36页 |
| ·网络舆情的主要存在形态 | 第36-41页 |
| ·网络言论 | 第36-38页 |
| ·网络行为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网络舆情核心理论问题研究:舆情的形成与变动 | 第41-55页 |
| ·舆情形成与变动的哲学基础 | 第41-43页 |
| ·舆情形成与变动的客观因素 | 第41-42页 |
| ·舆情形成和变动的实践因素 | 第42页 |
| ·舆情形成与变动的认识论因素 | 第42-43页 |
| ·舆情形成的主要模式 | 第43-49页 |
| ·渐进模式和突发模式 | 第43-44页 |
| ·人际模式、群体模式和“公众—媒介—政府”模式 | 第44-46页 |
| ·“线性模式”和“动力模式” | 第46-49页 |
| ·舆情变动规律 | 第49-55页 |
| ·舆情的涨落规律 | 第49-50页 |
| ·舆情的序变规律 | 第50-51页 |
| ·舆情的冲突规律 | 第51-52页 |
| ·舆情的衰变规律 | 第52-55页 |
| 第四章 网络舆情应用研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 第55-75页 |
|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 | 第55-64页 |
|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规划 | 第55-57页 |
| ·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评价 | 第57-60页 |
|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报送与反馈 | 第60-62页 |
| ·网络舆情信息预警 | 第62-64页 |
| ·网络舆情信息汇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 第64-68页 |
| ·搜索引擎 | 第64-65页 |
| ·网络调查 | 第65页 |
| ·RSS | 第65-66页 |
| ·Web信息采集技术 | 第66-68页 |
|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 第68-75页 |
| ·抽象分析 | 第68-69页 |
| ·比较分析 | 第69-70页 |
| ·分析与综合 | 第70页 |
| ·相关分析 | 第70-71页 |
| ·内容分析法 | 第71-73页 |
| ·Web挖掘技术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网络舆情信息案例分析 | 第75-90页 |
| ·案例分析一:关于“王明忠事件”的BSB议题变动分析 | 第75-76页 |
| ·案例分析二:“9·11”与网民态度 | 第76-77页 |
| ·“宝马案”与网络上的公众表达 | 第77页 |
| ·案例分析三:“宝马案”与网络上的公众表达 | 第77-78页 |
| ·案例分析四:“杨振宁学术报告事件”的网民舆情反应 | 第78-87页 |
| ·小结 | 第87-90页 |
| 第六章 总结:对构建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思考 | 第90-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作者硕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