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6-9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6-7页 |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7-9页 |
| (一) 研究内容与词语界定 | 第7页 |
| (二) 研究方法和具体选样 | 第7-9页 |
| 第二部分 配套主体的基本现状 | 第9-20页 |
| 一、基于母法规定的不同配套主体的分析 | 第9-14页 |
| (一) 国务院配套的基本情况 | 第9-10页 |
| (二) 国务院有关部门配套的基本情况 | 第10-11页 |
| (三) 国务院有关部门配套报国务院或中央军委批准的基本情况 | 第11页 |
| (四) “两高”配套的基本情况 | 第11页 |
| (五) 中央军委配套的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 (六) 非确定主体配套的基本情况 | 第12页 |
| (七) 八个省级地方配套的基本情况 | 第12-14页 |
| 二、基于不同法律部门的分析 | 第14-17页 |
| (一) 宪法相关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4页 |
| (二) 民商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4-15页 |
| (三) 行政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5页 |
| (四) 经济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5-16页 |
| (五) 社会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6页 |
| (六)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6页 |
| (七) 刑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6-17页 |
| 三、基于全国人大不同届别的分析 | 第17-20页 |
| (一) 第五届人大母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7页 |
| (二) 第六届人大母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7-18页 |
| (三) 第七届人大母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8页 |
| (四) 第八届人大母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8页 |
| (五) 第九届人大母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8页 |
| (六) 第十届人大母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8-19页 |
| (七) 第十一届人大母法的配套主体情况 | 第19-20页 |
| 第三部分 配套主体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0-25页 |
| 一、母法制定者的原因 | 第20-22页 |
| (一) 立法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 第20页 |
| (二) 立法难题不当下移 | 第20页 |
| (三) 立法技术相对落后 | 第20-22页 |
| 二、配套主体自身的原因 | 第22-23页 |
| (一) 配套主体存在认识误区 | 第22页 |
| (二) 配套主体不当的利益羁绊 | 第22页 |
| (三) 行政管理权限混乱 | 第22-23页 |
| 三、配套立法相关制度的缺失 | 第23-25页 |
| (一) 配套主体约束制度尚未成熟 | 第23页 |
| (二) 缺位对配套主体的监督机制 | 第23-25页 |
| 第四部分 配套主体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25-28页 |
| 一、提高母法制定者的立法能力 | 第25页 |
| (一) 转变立法理念 | 第25页 |
| (二) 加强立法技术 | 第25页 |
| 二、推进配套主体的革新与管理 | 第25-26页 |
| (一) 加强立法公开化 | 第25-26页 |
| (二) 推行配套规划 | 第26页 |
| (三) 进一步推进“大部制改革” | 第26页 |
| 三、改善配套主体问题的相关制度 | 第26-28页 |
| (一) 建立向配套主体发送通知函制度 | 第27页 |
| (二) 建立对配套主体定期跟踪以及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 第27页 |
| (三) 建立配套立法听证制度 | 第27页 |
| (四) 建立配套主体回避制度 | 第27-28页 |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 致谢 | 第30-31页 |
| 附件 | 第3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