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结构 | 第15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 第17-24页 |
·排污权的内涵及法律性质 | 第17-20页 |
·排污权的内涵 | 第17页 |
·排污权的特征分析 | 第17-18页 |
·排污权的法律性质 | 第18-20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探究 | 第20-24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概念分析 | 第20-21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属性 | 第21-22页 |
·排污权交易的运行机理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4-29页 |
·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学基础 | 第24-26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4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4-25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5-26页 |
·稀缺资源理论 | 第26页 |
·排污权交易的法学基础 | 第26-29页 |
·公共信托理论 | 第26-27页 |
·法的正义价值理论 | 第27-28页 |
·法的利益价值理论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产生及发展状况 | 第29-37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国的产生及实践分析 | 第29-32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产生 | 第29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国的实践分析 | 第29-32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32-37页 |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32-34页 |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案例分析-- 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 第34-37页 |
第五章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7-42页 |
·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问题 | 第37-38页 |
·排污权的法律界定缺失 | 第37页 |
·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7页 |
·排污权交易的执法力度不够 | 第37-38页 |
·排污权交易的市场问题 | 第38页 |
·交易市场不规范 | 第38页 |
·交易卖方供给不足 | 第38页 |
·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 | 第38-39页 |
·初始分配方法的限制性 | 第38-39页 |
·初始分配标准的不确定性 | 第39页 |
·排污权交易的成本问题 | 第39-40页 |
·交易费用过高 | 第39页 |
·交易价格难以确定 | 第39-40页 |
·排污权交易的行政问题 | 第40页 |
·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 第40页 |
·“权力寻租”现象严重 | 第40页 |
·排污权交易的技术问题 | 第40-42页 |
·确定排污权的总量较为困难 | 第40-41页 |
·污染物排放监测水平低 | 第41-42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措施 | 第42-50页 |
·明确排污权的初始分配 | 第42页 |
·健全排污权交易的制度规范 | 第42-44页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42-43页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43页 |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43-44页 |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 第44页 |
·关于排污权交易的法律规定 | 第44-47页 |
·排污权交易主体 | 第44页 |
·排污权交易客体 | 第44-45页 |
·排污权交易种类 | 第45页 |
·排污权交易范围 | 第45-46页 |
·排污权交易程序 | 第46页 |
·排污权交易法律责任 | 第46-47页 |
·完善排污权交易的政策体系 | 第47-48页 |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 第47-48页 |
·建立金融调控体系 | 第48页 |
·改进排污权交易的技术支撑 | 第48页 |
·改进污染排放监测技术 | 第48页 |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 第48页 |
·明晰排污权交易的行政职能 | 第48-50页 |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 第48-49页 |
·改革政绩考核机制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