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导言 | 第15-28页 |
一、徐复观对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 第16-20页 |
二、探讨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动因及目前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三、研究范围、方法和主要成果 | 第24-25页 |
四、论文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第一章 思想史框架下的美学方法 | 第28-49页 |
第一节 复归民族文化身份的学思动因 | 第29-33页 |
第二节 主体间性历史意识 | 第33-41页 |
第三节 人文主义的“追体验”方法 | 第41-49页 |
第二章 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纲维 | 第49-87页 |
第一节 “第二自然”美学范畴 | 第49-58页 |
·“第二自然”溯源 | 第50-52页 |
·“第二自然”范畴与主体间性结构 | 第52-56页 |
·“第二自然”概念辨析及其当代美学意义 | 第56-58页 |
第二节 价值论视域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 第58-70页 |
·中国艺术精神的价值根源 | 第59页 |
·艺术精神的自由本质与“第二自然” | 第59-61页 |
·艺术精神的人生价值和超越价值 | 第61-65页 |
·艺术精神与道德、宗教精神的会通 | 第65-70页 |
第三节 对古典审美经验的过程描述 | 第70-81页 |
·审美直观与“心与物冥” | 第70-74页 |
·艺术共感与“虚静之心” | 第74-78页 |
·审美想像与“第二自然” | 第78-81页 |
第四节 艺术形相与古典审美创造论研究 | 第81-87页 |
·艺术形相的内在性与创造性 | 第81-82页 |
·艺术形相的美学普适性辨析 | 第82-85页 |
·形相创造与心性纯化、深化 | 第85-87页 |
第三章 《文心雕龙》文体论与古典文论研究 | 第87-114页 |
第一节 重估文体论对古典文论研究的意义 | 第89-95页 |
·文体论研究的问题意识 | 第90-92页 |
·文体论研究的文化动机 | 第92-95页 |
第二节 《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论评 | 第95-104页 |
·文体论溯源 | 第96-99页 |
·文体论释义 | 第99-104页 |
第三节 《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美学阐释 | 第104-114页 |
第四章 “气韵生动”与古典画论研究 | 第114-135页 |
第一节 从“人伦鉴识”到“气韵生动” | 第115-120页 |
第二节 “气韵生动”研究论评 | 第120-135页 |
·“气韵生动”概念辨析 | 第120-127页 |
·“气韵生动”与“第二自然” | 第127-135页 |
结论 | 第135-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4-14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