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互动环境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5-18页 |
| ·论文主要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 第2章 城市公共空间互动特征与问题研究 | 第19-38页 |
| ·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 | 第19-21页 |
| ·城市的本质 | 第19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 | 第19-20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20-21页 |
| ·城市公共空间互动特征分析 | 第21-28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性特征 | 第22-25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的衔接性特征 | 第25-26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的包容性特征 | 第26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的互补性特征 | 第26-27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支持性特征 | 第27-28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 第28-31页 |
| ·整体层面问题 | 第28-29页 |
| ·系统层面问题 | 第29-30页 |
| ·空间形态层面问题 | 第30-31页 |
| ·互动环境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介入 | 第31-36页 |
| ·互动和互动环境概念的引入 | 第31-33页 |
| ·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延伸 | 第33页 |
| ·公共空间互动环境理念的提出 | 第33-35页 |
| ·互动环境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城市公共空间互动环境设计框架 | 第38-72页 |
| ·互动环境设计总体框架 | 第38-40页 |
| ·框架构建的目的和原则 | 第38-39页 |
| ·互动环境设计总体框架的意向表达 | 第39-40页 |
| ·宏观层面的公共空间互动环境设计 | 第40-48页 |
| ·公共空间与自然景观环境互动 | 第40-42页 |
| ·公共空间与城市历史文化的衔接 | 第42-43页 |
| ·公共空间与城市特征的互动 | 第43-45页 |
| ·公共空间的动态关联 | 第45-48页 |
| ·中观层面的公共空间互动环境设计 | 第48-56页 |
| ·不同功能公共空间的互动构建 | 第48-51页 |
| ·双尺度公共空间的互动构建 | 第51-53页 |
| ·不同形态公共空间的互动构建 | 第53-56页 |
| ·微观层面的公共空间互动环境设计 | 第56-70页 |
| ·微观层面公共空间的互动要素 | 第56-57页 |
| ·界定要素 | 第57-59页 |
| ·人与人的互动 | 第59-60页 |
| ·人与功能空间的互动 | 第60-65页 |
| ·设施与小品 | 第65-66页 |
| ·时间上的互动 | 第66-67页 |
| ·人与历史文化 | 第67页 |
| ·公共空间信息传达与反馈 | 第67-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4章 设计实践 | 第72-89页 |
| ·设计项目背景 | 第72-74页 |
| ·项目背景 | 第72页 |
| ·街区的历史 | 第72-74页 |
| ·项目现存问题及潜力分析 | 第74-79页 |
| ·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74-76页 |
| ·开发目标及潜力分析 | 第76-79页 |
| ·宏观层面的设计策略 | 第79-82页 |
| ·城市首页的宏观战略目标 | 第79-81页 |
| ·链接与更新的策略手段 | 第81-82页 |
| ·中观层面的设计手法 | 第82-84页 |
| ·功能的补充和促进 | 第82-83页 |
| ·与周边地区的关联 | 第83页 |
| ·文脉和肌理的延续 | 第83-84页 |
| ·微观层面的环境设计方法 | 第84-88页 |
| ·肌理的再现 | 第84页 |
| ·步行交通的立体建构 | 第84-85页 |
| ·榆树古建的交相辉映 | 第85页 |
| ·高科技的介入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