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创新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2 政府文化生态责任与“土家族文化生态圈”的界定 | 第14-22页 |
| ·政府文化生态责任的提出 | 第14-20页 |
| ·生态、生态文化、文化生态、政府文化生态责任的涵义 | 第14-15页 |
| ·为什么要强化政府的文化生态责任 | 第15-19页 |
| ·如何强化政府的文化生态责任 | 第19-20页 |
|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的界定 | 第20-22页 |
| 3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 第22-28页 |
|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 ·文化生态理论 | 第22-23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价值取向 | 第24-28页 |
| ·文化价值取向 | 第24-25页 |
| ·生态价值取向 | 第25-26页 |
| ·发展价值取向 | 第26-28页 |
| 4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战略意义与现实困境 | 第28-35页 |
|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战略意义 | 第28-30页 |
| ·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 第28页 |
| ·是缩小发展差距,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 第28-29页 |
| ·是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确保社会稳定的具体体现 | 第29页 |
| ·是繁荣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创新文化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 第29页 |
| ·是塑造区域形象,增加区域美誉度,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第29-30页 |
|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现实困境 | 第30-35页 |
| ·从宏观上看,现实困境表现在两方面 | 第30-31页 |
| ·从微观上看,现实困境表现在六个方面 | 第31-35页 |
| 5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可行性及其基本原则 | 第35-40页 |
|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37页 |
| ·自然和历史条件相似 | 第35页 |
| ·主体民族成份相同 | 第35页 |
| ·政策和发展空间可行 | 第35-36页 |
| ·现有基础有利于形成整体优势 | 第36页 |
| ·交通立体化的网络格局已初步形成 | 第36页 |
| ·该地区具有研究民族文化生态的基地和提供智力支持的条件 | 第36-37页 |
|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37-40页 |
| ·系统原则 | 第37-38页 |
| ·协调发展原则 | 第38页 |
| ·渐进发展原则 | 第38页 |
| ·可行性发展原则 | 第38-39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9-40页 |
| 6 武陵山区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40-49页 |
| ·土家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40-41页 |
| ·多样性 | 第40页 |
| ·原生态性 | 第40页 |
| ·独特性 | 第40页 |
| ·封闭性 | 第40页 |
| ·脆弱性 | 第40页 |
| ·不可再生性 | 第40-41页 |
| ·动态性 | 第41页 |
| ·大众性 | 第41页 |
| ·土家族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41-44页 |
| ·从内容的表现形式来看,土家族文化生态可分为自然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宗教文化等内容 | 第41-43页 |
| ·从内容的基本性质来看,土家族文化生态可分为物质形态的文化、精神形态的文化行为形态的文化和制度形态的文化 | 第43-44页 |
| ·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具体任务 | 第44-49页 |
| ·硬件建设任务 | 第44页 |
| ·软件建设任务 | 第44-45页 |
| ·制度建设任务 | 第45-46页 |
| ·关系协调任务 | 第46-49页 |
| 7 政府在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中的战略选择 | 第49-63页 |
| ·对文化战略、文化战役、文化战术的界定 | 第49-50页 |
| ·政府建设土家族文化生态圈的战略选择 | 第50-63页 |
|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 第50-52页 |
| ·实施整体规划战略 | 第52-53页 |
| ·实施层级开发战略 | 第53-54页 |
| ·实施公众参与战略 | 第54-55页 |
| ·实施品牌提升战略 | 第55页 |
| ·实施产业发展战略 | 第55-56页 |
| ·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 第56-58页 |
| ·实施科技推动战略 | 第58-60页 |
| ·实施活动推介(“走出去”)战略 | 第60-61页 |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61-63页 |
| 8 结论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8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