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页 |
一、 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 | 第6-18页 |
(一) 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回顾 | 第6-10页 |
第一阶段是对企业放权让利 | 第6页 |
第二阶段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政企职责初步分离 | 第6-7页 |
第三阶段开始触及产权制度改革 | 第7-8页 |
第四阶段开始于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和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 第8-10页 |
(二) 以往改革成效不大的根本原因是产权主体虚位及产权的不可交易性 | 第10-13页 |
1 、 所有者主体缺位和产权关系模糊 | 第11页 |
2 国有产权的不可交易性,这种特征使国有公司以往改革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委托-代理产权关系 | 第11-12页 |
3 、 国有产权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和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同时并存 | 第12-13页 |
(三) 选择投资主体多元化作成为国企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的必然性 | 第13-14页 |
1 、 抓住主要矛盾,实现“纲举目张” | 第13页 |
2 、 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 第13-14页 |
(四) 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现实可能性 | 第14-18页 |
1 、 国有企业多年改革的实践提供了经验 | 第14页 |
2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 第14-15页 |
3 、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成立,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的明确奠定了基础 | 第15页 |
4 、 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已基本具备进入国有企业的实力和条件 | 第15-16页 |
5 、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资企业更多进入中国 | 第16页 |
6 、 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 第16-17页 |
7 、 实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理论支撑点已经形成 | 第17-18页 |
二、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途径 | 第18-30页 |
(一)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本条件 | 第18-20页 |
1 、 资本的本质是运动和增值 | 第18-19页 |
2 、 国有资本的股份化是国有资本本质的体现 | 第19-20页 |
(二)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操作方式 | 第20-25页 |
1 、 进退的行业选择 | 第20-21页 |
2 、 企业的投资多元化的几种形成方式 | 第21-25页 |
(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25-30页 |
1 、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各类出资人权益,减少内部人控制 | 第26-29页 |
2 、 切实推进控股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人、财、物”三分开,割断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渠道 | 第29页 |
3 、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管干部原则 | 第29-30页 |
三、 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 第30-39页 |
(一) 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30-31页 |
1 、 国有资产流失 | 第30页 |
2 、 逃废银行债务 | 第30页 |
3 、 国有企业失控 | 第30-31页 |
4 、 产权退出渠道不畅 | 第31页 |
(二) 相关政策建议 | 第31-39页 |
1 、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 | 第31-32页 |
2 、 严格执行资产评估管理规定,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第32-33页 |
3 、 建立客观反映产权供求信息的产权市场和可供选择的、合格的产权交易中介机构 | 第33-34页 |
4 、 支持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政策 | 第34页 |
5 、 收入分配政策 | 第34-35页 |
6 、 对职工的安置政策 | 第35页 |
7 、 完善《公司法》和《证券法》,及早出台《国有资产管理法》 | 第35-39页 |
附件:文献综述 | 第39-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