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30页 |
1.1 羊妊娠期子宫的变化 | 第9-12页 |
1.2 羊子宫复旧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 子宫复旧的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4 产后子宫的胶原和平滑肌代谢 | 第20-24页 |
1.5 子宫复旧与细胞凋亡 | 第24-26页 |
1.6 子宫复旧与细菌的感染 | 第26-27页 |
1.7 小尾寒羊的种质特性 | 第27-3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0-43页 |
2.1 试验时间 | 第30页 |
2.2 试验动物 | 第30页 |
2.3 小尾寒羊围产期临床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2.4 小尾寒羊子宫复旧的B-超影像学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2.5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的形态观察、光镜变化和细胞凋亡的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2.6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超微结构的监测方法 | 第34-36页 |
2.7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组织化学变化的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2.8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内细菌的检测方法 | 第39-43页 |
3 结果 | 第43-79页 |
3.1 实验用小尾寒羊的繁殖概况 | 第43页 |
3.2 小尾寒羊围产期临床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3-46页 |
3.3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的形态变化 | 第46-63页 |
3.4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的细胞凋亡 | 第63-65页 |
3.5 小尾寒羊子宫复旧期B-超影像学研究 | 第65-72页 |
3.6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内胶原蛋白和肌动球蛋白降解规律的研究 | 第72-75页 |
3.7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内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 第75-79页 |
4 讨论 | 第79-95页 |
4.1 小尾寒羊的繁殖性能 | 第79页 |
4.2 小尾寒羊围产期的生理指标 | 第79-81页 |
4.3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形态的变化 | 第81-86页 |
4.4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细胞凋亡 | 第86页 |
4.5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的B-超影像变化 | 第86-88页 |
4.6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胶原蛋白和肌动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88-91页 |
4.7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的微生物区系 | 第91-93页 |
4.8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复旧完成的时间 | 第93-95页 |
5 结论 | 第95-9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96-108页 |
附录1 戊二醛固定液的配制 | 第108页 |
附录2 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的配制 | 第108页 |
附录3 四氧化锇固定液配制 | 第108页 |
附录4 透射电镜制样包埋剂的配制 | 第108-109页 |
附录5 电子染色液的配制 | 第109页 |
附录6 干涉色与切片厚度 | 第109页 |
附录7 电镜图像中标记常用的英语缩写 | 第109-110页 |
附录8 染色液的配制 | 第110页 |
附录9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10-112页 |
个人简介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