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黄河拉西瓦水电站深切河谷花岗岩体风化卸荷的工程地质研究

1 绪论第1-20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风化、卸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内外岩体风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2 天然状态下岩体卸荷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存在问题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18-20页
2 风化、卸荷的地质环境第20-43页
 2.1 区域地质环境第20-31页
  2.1.1 构造环境第20-23页
  2.1.2 新构造运动与龙羊峡谷发育简史第23-24页
  2.1.3 区域应力场第24-25页
  2.1.4 断裂活动性与地震第25-27页
  2.1.5 中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变第27-31页
 2.2 库坝区地质环境第31-43页
  2.2.1 地形地貌第31-32页
  2.2.2 坝区花岗岩特征第32-34页
  2.2.3 库坝区断裂发育状况第34-38页
  2.2.4 河谷应力场特征第38-41页
  2.2.5 水文地质条件第41-43页
3 坝区花岗岩体风化、卸荷机理第43-67页
 3.1 风化作用第43-58页
  3.1.1 风化作用本质第43页
  3.1.2 鲍温反应原理第43页
  3.1.3 花岗岩中各矿物稳定性第43-44页
  3.1.4 化学元素迁移与风化阶段第44-45页
  3.1.5 风化作用类型第45-48页
  3.1.6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第48-49页
  3.1.7 岩体风化程度分带第49-51页
  3.1.8 岩体风化渐进性分析第51-53页
  3.1.9 表征岩体风化的特征指标第53-55页
  3.1.10 岩体风化的工程地质意义第55-58页
 3.2 卸荷作用第58-67页
  3.2.1 卸荷作用本质第58-59页
  3.2.2 深切河谷岩体的诸种卸荷现象第59页
  3.2.3 卸荷作用机理第59-60页
  3.2.4 岩体卸荷特征及表征岩体卸荷的特征指标第60-61页
  3.2.5 卸荷带深度确定的几种方法第61-64页
   3.2.5.1 野外宏观地质调查第61页
   3.2.5.2 探寻卸荷裂隙发育规律第61-62页
   3.2.5.3 利用物探资料第62-63页
   3.2.5.4 基于斜坡应力场第63-64页
  3.2.6 坝区花岗岩体卸荷特征指标选取第64-65页
  3.2.7 卸荷作用的工程地质意义第65页
  3.2.8 风化、卸荷关系第65-67页
4 坝基岩体风化分带研究第67-98页
 4.1 概述第67-69页
 4.2 两岸坝肩岩体勘探点风化带划分第69-86页
  4.2.1 用纵波速度Vp对两岸坝肩各平硐岩体风化带划分第69-78页
   4.2.1.1 概述第69-70页
   4.2.1.2 硐壁波速第70-75页
   4.2.1.3 穿透波第75-78页
  4.2.2 用RQD对两岸坝肩各钻孔岩体风化带划分第78-82页
  4.2.3 用岩体结构对坝肩岩体风化程度进行评价第82-86页
   4.2.3.1 坝基岩体结构划分与风化类型对应关系第82页
   4.2.3.2 单元面积节理数第82-84页
   4.2.3.3 结构面间距第84-86页
 4.3 河床坝基各钻孔岩体风化带划分第86-87页
 4.4 坝基岩体风化空间分布特征第87-98页
  4.4.1 两岸坝肩岩体风化空间分布特征第87-97页
  4.4.2 河床坝基岩体风化空间分布特征第97-98页
5 坝区岩体卸荷研究第98-112页
 5.1 坝区岩体卸荷特征野外调查第98-102页
  5.1.1 地表调查第98-99页
  5.1.2 平硐调查第99-102页
 5.2 坝区岩体宏观卸荷特征第102-104页
 5.3 坝区各勘探点位岩体卸荷定量研究第104-107页
  5.3.1 用纵波速度Vp及开度s确定两岸坝肩岩体卸荷深度第104页
  5.3.2 用钻孔透水系数ω确定河谷垂直卸荷深度第104-107页
 5.4 坝区卸荷岩体分布特征第107-108页
 5.5 坝区岩体风化、卸荷关系探讨第108-112页
  5.5.1 河谷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第108-109页
  5.5.2 从河谷应力场探讨岩体风化、卸荷范围第109-110页
  5.5.3 风化、卸荷带岩体强度与变形参数第110-112页
   5.5.3.1 不同风化、卸荷带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第110-111页
   5.5.3.2 风化、卸荷带内岩体各指标之间关系第111-112页
6 基于风化、卸荷的坝基可利用岩体选取第112-117页
 6.1 高拱坝荷载作用特点及其对抗力体的要求第112-113页
 6.2 从工程地质角度选取可利用岩体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第113页
 6.3 基于风化、卸荷的坝基可利用岩体选取第113-117页
  6.3.1 可利用岩体量化指标的初步确定第113-114页
  6.3.2 基于风化、卸荷的坝基可利用岩体选取第114-117页
7 结语第117-119页
 7.1 结论与认识第117-118页
 7.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及其立法完善
下一篇:不能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