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引言 | 第25-3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25-2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29页 |
四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9-31页 |
第一章 三峡库区研究背景 | 第31-41页 |
一 三峡库区范围界定 | 第31页 |
二 重庆三峡库区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三 重庆三峡库区区位优势分析 | 第32-34页 |
四 重庆三峡库区自然资源背景 | 第34-36页 |
五 重庆三峡库区环境现状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性 | 第36-41页 |
(一) 重庆三峡库区环境现状 | 第36-38页 |
(二)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重建的重要性 | 第38-41页 |
第二章 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41-68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 第41-53页 |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41-43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第43-50页 |
(三)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50-51页 |
(四)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第51-52页 |
(五)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52页 |
(六)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52-53页 |
二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3-56页 |
(一) 农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 | 第53-54页 |
(二) 可持续农业发展理论 | 第54-56页 |
三 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 | 第56-60页 |
(一) 相宜理论 | 第56-57页 |
(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理论 | 第57页 |
(三) 生态系统开放理论 | 第57页 |
(四) 平衡论 | 第57-58页 |
(五) 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 第58-59页 |
(六) 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理论 | 第59-60页 |
四 高效生态农业的理论 | 第60-63页 |
(一) 高效生态农业的内涵 | 第60-62页 |
(二) 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内容 | 第62页 |
(三) 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 | 第62-63页 |
五 对上述理论的评述 | 第63-64页 |
六 国外几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 第64-66页 |
七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 | 第66-68页 |
第三章 重庆三峡库区实施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8-76页 |
一 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 第68页 |
二 重庆三峡库区实施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8-73页 |
三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经济社会系统落后的原因分析 | 第73-76页 |
第四章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76-104页 |
一 重庆三峡库区新阶段农业发展战略选择和基本思路 | 第76-77页 |
二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系统特性分析 | 第77-80页 |
(一) 复杂性与多样性 | 第77-78页 |
(二) 敏感性与脆弱性 | 第78-79页 |
(三) 成层性与带谱性 | 第79页 |
(四) 关联性与互补性 | 第79-80页 |
三 三峡库区农业资源适宜性分析 | 第80-86页 |
(一) 地势起伏崎岖,立体气候分异明显 | 第80-81页 |
(二) 非耕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 第81-82页 |
(三) 物种起源古老,生物多样性突出 | 第82-86页 |
四 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第86-90页 |
(一) 坚持优良品质第一的原则 | 第86-87页 |
(二) 坚持食品安全、无害化原则 | 第87页 |
(三) 充分发挥高效率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原则 | 第87-88页 |
(四) 充分挖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或重组功能的原则 | 第88页 |
(五) 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 第88-90页 |
五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 第90-104页 |
(一) 河谷丘陵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0-94页 |
1. 稻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0-92页 |
2. 旱坡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2-93页 |
3. 庭院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3-94页 |
4. 柑桔园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4页 |
(二) 低山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4-97页 |
1. 种植业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5-96页 |
2. 林业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6-97页 |
(三) 中山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7-104页 |
1. 种植业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8-99页 |
2. 林菜与林药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99-100页 |
3. 经济林果业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100-101页 |
4. 竹类资源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101页 |
5. 野生中药材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101-102页 |
6. 中山区(上段)草畜与观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104-116页 |
一 重庆三峡库区农户行为分析 | 第104-105页 |
二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 第105-106页 |
三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的构建 | 第106-116页 |
(一)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 第106-107页 |
(二) 运用政策法规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与利益的诱导 | 第107-116页 |
1. 在政策制定中应突出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 第107-109页 |
2. 运用产业、财政、税收、信贷、投资政策对行为进行约束与利益的诱导 | 第109-112页 |
3. 制定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政策 | 第112-114页 |
4. 利用投资对三峡库区农业进行引导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进步机制 | 第116-130页 |
一 农业技术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116-117页 |
二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科技水平现状 | 第117-119页 |
(一) 优势 | 第117页 |
(二) 劣势 | 第117-119页 |
三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进步主体行为分析 | 第119-122页 |
(一)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进步的主体 | 第119-120页 |
(二) 农业技术进步主体行为动机分析 | 第120-121页 |
(三) 库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方式分析 | 第121-122页 |
四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进步主体行为协调机制的建立 | 第122-126页 |
(一) 三峡库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政府协调机制的建立 | 第122-124页 |
(二) 三峡库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市场协调机制的建立 | 第124-126页 |
五 措施 | 第126-130页 |
(一) 加强农业科技与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 第126-127页 |
(二) 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 第127-128页 |
(三) 降低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增强库区农户抗风险能力 | 第128-129页 |
(四) 加强以科技和信息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129-130页 |
第七章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 第130-146页 |
一 重庆三峡库区传统农业思想观的转变 | 第130-135页 |
(一) 转变三峡库区传统农业观的原因 | 第130-132页 |
(二) 转变三峡库区传统农业思想观 | 第132-135页 |
二 农业生产与经营组织创新 | 第135-138页 |
(一)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135-137页 |
(二) 建立和发展三峡库区农业股份合作组织 | 第137页 |
(三) 建立三峡库区农业合作组织 | 第137页 |
(四) 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 | 第137-138页 |
三 重庆三峡库区市场体系的建立 | 第138-140页 |
(一) 三峡库区要素市场的建设 | 第138-139页 |
(二) 三峡库区商品市场的建设 | 第139-140页 |
(三) 三峡库区市场规章制度的建设 | 第140页 |
四、 重庆三峡库区公益生态林的补偿制度分析 | 第140-14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40-141页 |
(二) 重庆三峡库区公益生态林的补偿制度分析 | 第141-146页 |
第八章 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农户参与机制 | 第146-152页 |
一 农户行为方式影响着库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 | 第146-148页 |
(一) 农户是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的使用主体 | 第146页 |
(二) 农户是库区环境的消费主体 | 第146-147页 |
(三) 农户参与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第147-148页 |
二 库区农户参与机制的障碍 | 第148页 |
(一)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148页 |
(二) 库区农户超小规模经营削弱了农户追求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动力 | 第148页 |
(三) 库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农户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148页 |
(四) 农户与政府在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存在着利益目标差异 | 第148页 |
三 农户参与机制的措施 | 第148-152页 |
(一) 赋予库区农户参与权 | 第149页 |
(二) 制定承包政策,授予库区农户经营权 | 第149-150页 |
(三) 实行较为稳定的土地权属政策 | 第150页 |
(四) 建立库区土地流转制度 | 第150页 |
(五) 保障农户公平、持久地分享经营成果 | 第150页 |
(六) 加强库区农户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 第150-151页 |
(七) 加强示范的带动 | 第151页 |
(八)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51-152页 |
讨论 | 第152-153页 |
结论 | 第153-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0页 |